字| 2207
凌晨4點,我被手機震動聲吵醒,是朋友小A打來的,電話接通就聽見壓抑地抽泣聲,她的第N次戀愛又以失敗告終……
親密關係是人生重大的課題之一,因此親密關係的破裂也成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喪失,無疑讓陷入困境的人痛苦絕望。
分手的理由千千萬,父母反對,戀人家暴,吵架出軌等等,在分手面前事情不分大小對錯,甚至有時說不出理由。
在一起的時候,要兩個人都同意,而分手的時候,一個人同意就行了。
正因為如此,很多人認為分手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就像我的朋友小A,這已經是她第N次在分手後來找我哭訴,雖然每次的理由不盡相同,但核心思想翻來覆去只有一個,“我是個不幸的人,我得不到幸福”。
為了開導她,我特別找來《分手心理學》一書,這本書是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作者曹學敏是復旦大學心理學博士生。
全書從“走出傷痛”、“應對生活”、“尋找真相”、“看見自我”、“關係重建”,這五個必經階段,引導我們走出傷痛,理性療愈自我。書中指出,經歷本身並不能讓人獲得經驗和成長,對經歷的思考和理解才是最有用的,親密關係出現波折,正是我們看見自我、重塑自我的契機。
滿足需求是關係的根本
馬斯洛需求層次將人的需求分為5個等級,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需求。
當我們選擇和一個人在一起,希望在親密關係中得到對方的迴應、陪伴與愛,愛與被愛是親密關係中最大的需求。
而當有一天選擇分手的時候,也是因為某些需求在這段關係未被滿足,甚至阻礙了自我需求的滿足,比如安寧、自由,唯有離開才能滿足需求。
書中指出,滿足需求有以下四個環節:
產生需求、表達需求、識別需求、迴應需求
一方產生和表達需求,另一方識別和迴應需求。
產生需求
某些情感層面的需求,不是很容易被覺察到,比如,你給對方打電話,對方沒有接聽,然後你就不停地call,這個行為多少會令對方有些厭煩。
其實,表面的需求是希望對方能夠接聽電話,而深層的需求是消除內心不安,這可能是你並沒有感知到的。自我覺察很重要,覺察表面需求以及感受背後的深層次需求。
表達需求
表達需求大概是對於大多數中國家庭來講都比較困難的事情,前幾天“奇葩說”中有一段論述記憶猶新,“中國的家庭有多擰巴,總是當面拒絕表達,背後默默奉獻,還把一方被矇在鼓裡的情況,當作感動”。
一種情況是,“不表達”,把需求藏在心裡,但是呢,期待對方能猜到。瞭解自己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別說你藏起來讓我找,難度指數五顆星。
另一種情況是,“間接表達”,透過各種暗示,旁敲側擊,就是不會直接說。有種霧裡看花的既視感,然鵝,期待對方準確說出是哪種花。
第三種情況是,“不提感受”,無論滿足與否,開不開心我都不說,0反饋。對方也是一頭霧水,而且下次做錯的可能性極大,因為沒有評判標準。
還有一點需要格外注意,在表達的過程中,表達的是“需求”而不是“要求”。
識別和迴應需求
表達需求是四個環節中最關鍵的,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識別和迴應需求。如果採用了好的表達方式,會大大提升識別和迴應的機率。不過,也會存在識別和迴應環節出現的問題:
第一,“忽視和迴避”,對於對方的需求不予理會,或者直接否定對方的需求。
第二,“誤判”,錯誤領會對方的需求,或者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對方,替對方決定TA想要什麼。
第三,“評價性的識別和迴應”,不深入思考需求,越過需求去評價對方,這是最容易引起情緒衝突的一種方式。
滿足需求是關係的根本,需求是在“產生-表達-識別-迴應”的過程中得到滿足的,表達需求最關鍵,而回應需求最容易出錯。
自我差異是情緒的源頭
美國心理學家希金斯(E.T.Higgins)提出了自我差異理論,將自我分為,“現實自我”、“理想自我”和“應該自我”。
在現實中,這三種“自我”之間往往存在差異,不同的差異中反應了不同的狀態,進而誘發產生了對應的情緒。“自我差異理論”解釋了自我與情緒之間的關係。
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差異,表示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狀態,這種心境下會產生沮喪類情緒,如抑鬱、失望、挫折感等。
現實自我與應該自我的差異,表示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或義務,這種心境會導致焦慮類情緒。
當現實中的親密關係,與理想中的樣子嚴重不符,當堅信自己應該擁有,在現實結果中卻不盡如人意,當我們把“理想”當作是“應該”,分手就成了崩潰的理由。
心理彈性是重建的根基
什麼是心理彈性?簡單概括就八個字:始終成長、不懼傷害。
始終成長,意味著對自我的感知力和覺察力,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當有意識地去反思自我,感知到自我的情緒和行為背後,誘發的緣由及底層的需求,你的自我會變得更加強大。
不懼傷害,意味著掌控力和復原力,當你遭受到外部打擊或自我懷疑的時候,依然有信念和方法去應對。你的信念讓你擁有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被外部打擊擊垮,也不因自我懷疑而產生內耗,同時願意積極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心理彈性是心理重建的根基,當我們無法預見有可能的傷害,心理彈性有助於我們建立心理支援系統,抵禦風雨,向陽生長。
“問題不能由產生這個問題的思維方式來解決”,作為情感動物的我們,終究無法避免親密關係的問題,《分手心理學》這本書用理性的視角,傳達了在遭遇情感破裂痛苦後,如何自我覺醒以及自我重建的過程。
自我成長是終身的話題,經歷本身並不能讓人獲得經驗和成長,對經歷的思考和理解才是最有用的,正確認識自己,理性看待自己,別讓他人定義我們,只有我們自己才能定義自己。
每一次喪失都是自我覺醒最好的時機,想要擁有健康的親密關係,先成為獨立的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