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春節十分特別,由於疫情,很多人不得不取消回家過年的計劃,連張文宏醫生也說“就地過年是做出了犧牲”。
“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卻各有不幸。”張文宏醫生多半是成長在較為幸福的家庭中,所以無法想象“不幸的家庭”是怎樣的。
但不少人暗自慶幸:這個假期終於不用再回到那些曾經深深傷害過自己的人身邊,給他們送禮物、送錢,聽他們數落責罵,在飯桌上和那些不明真相的親戚強顏歡笑、推杯換盞,聽他們說“現在是你好好孝敬父母的時候了。”——還要隨聲附和。
往年每逢春節過後,一些來訪者的負面情緒都會有一輪“小爆發”。雖然身體已經成年,但心靈的創傷並未癒合,甚至沒有得到承認——願意真誠反思的父母少之又少。春節回到他們身邊,往往是再經歷一波小創傷。
這次疫情讓他們因禍得福,終於有了一次相對安寧、屬於自己的假期,可以真正得到休息了。
有時他們也會為這種慶幸感到內疚,覺得有點“罪惡”,腦海裡像唸佛機一樣浮現出父母親朋的話:
“他們畢竟把你養這麼大啊。”
“你已經成年了難道不該為自己負責嗎?”
“你還不懂事,不能體會父母的一番苦心。”
“哪個父母不是這樣對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只有你出問題了?”
成年來訪者對父母的恨意,就像喉嚨裡的膿痰,不管怎樣用力嚥下去,不久還是要湧上來。懂事的人都知道能一吐為快就好了,可在常年遭受家人傷害的人那裡,這是想都不敢想的。
不論你是仍在壓抑這些恨意,還是在為不用回家過年暗自高興,抑或在為這種高興而感到內疚、自責——你都不是孤獨的。和你一樣的人比你想象得多得多,只是大家都沒有說出來。
受原生家庭傷害的人永遠面臨一個難題:自己得到的“恩惠”,都是那些家庭幸福的人以己度人推斷出來的,而自己遭受的傷害,較少被目睹過,就算被看見,也被視而不見。他們在人際關係上的一個重要困難,在於自己早已被推入一個黑暗的世界,卻沒法讓別人知道(很多人也不願相信),而周圍人一起下意識地共謀,給自己設定了一個“溫室裡的花朵”角色。演,就要承認自己弱不禁風,生在福中不知福;不演,就等於挑戰習俗,在這樣一個人際關係是重要生存資源的社會自謀生路。
心理學的答案,當然是做真實的自己,這是人性共通的內在動力,它可能暫時蟄伏、妥協、甚至假死,但都是為了在時機合適時重新舒展。它是不死的精神。
心理諮詢師不太適合教導別人所謂“做人的原則”,但我覺得,人在面對別人的家庭事務時,應該秉承一以貫之的態度。具體說就是,如果20年前你聽到鄰居在家虐待自己的孩子,卻沒有做聲,那麼20年後,當你聽到鄰居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孝順時,也不應當做聲;如果20年前你知道親戚傷害自己的孩子卻沒有勸阻,那麼20年後,當你看到成年的孩子在報復自己的父母時,也不應該多嘴。如果你選擇了任憑強者傷害弱者,就請不要在弱者變強開始反擊時多管閒事。
家是真實有愛的地方,不是演戲的地方。願你愛自己,自成一家,享受這個屬於你的假期。
春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