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是一個大神,他有著名的法則,說的是想要別人支援你,請他幫你做件事。這也是不太熟悉的人,一種破冰的方式。
我們常以為想讓別人支援自己,自己要多付出,其實沒有讓他人為自己付出得好,不管大小,只要開始,就有沉沒成本。而且請求別人幫助,一是示弱,二是表示尊敬和敬佩,別人往往容易接受,又容易有成就感。
把這13美德抄在筆記本上,記錄一遍與讀一遍是不同的感受。
這些美德名目及其規戒是:節制。緘默。秩序。決心。節儉。勤奮。誠信。正義。中庸。清潔。平靜。貞潔。謙卑。
百年前的智慧還在閃閃發光,那是因為人性卻總是相似。
說說我的理解,節制之所以排第一位,大概它是後12種美德的根吧,節制慾望後,其他的美德做到就比較容易一點。
秩序。我覺得既包括外在的物質層面的條理清楚、井井有條,也包括我們內心世界的秩序,也就是我們所堅持的各種原則。如果我們的心裡沒有一定的秩序,遇到與利益相關之事我們就不知道如何取捨,面對良莠不齊的各色人等我們就不會辨別。
房間需經常打掃整理,內心的秩序也要經常自查自糾。同時,也不能輕易讓人破壞了它。
中庸。在現代的很多語境中,這個詞似乎帶有輕微的貶義。其實不是這樣的,《論語·雍也》中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你看,孔子認為中庸是“至德”,是最好的德行。
北宋的程頤也說“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我理解為,處理事情要考慮全面,自己與他人的利益都要兼顧;對待比自己強的人不諂媚,對待比自己弱的人不歧視,和周圍的人關係都要儘量處理好;既要理解尊重孩子又不能溺愛縱容,既要嚴格要求又不苛責他……關鍵是堅持這些原則而“不易”,也就是不能隨意改變。
從這裡來看,中庸包含的是做人做事的大智慧。
知易行難。
生活中過了一個階段後反思自己,發現書和道理都白讀了,沒有在生活中發揮效應,我想自己更應該學習的是如何把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量。
大道至簡,實幹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