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什麼叫譴責受害者
我的先生姓鄭,以下簡稱鄭先生。
鄭先生從8歲開始失去了父親。
鄭先生的父親生前沒什麼本事,都是靠著鄭先生母親和家人。
家人都也已經被鄭先生的父親依賴到筋疲力盡。
鄭先生父親去世後,母親一人帶著鄭先生。
因為母親一個人的力量有限,需要賺錢,所以經常會把鄭先生寄養在親戚家。
鄭先生從小母親就不在身邊,是很沒有安全感,很想要親情的人。
長大一點後,鄭先生會問親戚們,我的媽媽為什麼不回來陪我。
親戚們都會說:“你小孩子不要管了,你媽給你掙錢去了,要不你吃啥喝啥!“
鄭先生也便不在說什麼。
再後來,鄭先生的母親找到了伴侶帶回家,鄭先生一時接受不了。
但是從小的教育讓他有話說不出來。
鄭先生只能在背後偷偷的問親戚,為什麼媽媽要跟別人在一起。
親戚說:“你不要管那麼多了,她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你媽需要人陪呀,帶著你已經諸多不便了。”
每每遇到這樣的問題,親戚們的矛頭都會指向鄭先生。
可是,鄭先生到底做錯了什麼?
他也是受害者呀!
長大後回憶起這些的時候他的眼圈甚至還可以泛出淚光。
後來鄭先生知道了,這叫:譴責受害者!
“譴責受害者”思維再上一個臺階,就會演變成“尋找替罪羊”。
這在心理學上叫“替代性攻擊”,也就是為了宣洩怒火,讓無辜者受傷害。
最常見的替代性攻擊就是無緣無故亂髮火。
鄭先生也不例外,他的親戚最常的一句話是:“你看你長的,跟你那個死爹一樣!”
還有媽媽的無名火。
就是這樣迴圈往復,無人倖免。
這讓鄭先生非常不舒服,而這些也給他帶來了一生的影響。
02譴責受害者的危害
《奇葩說》裡面一個辯手席瑞回憶起小時候自己的經歷。
身為一個男孩子,喜歡在課間休息的時候,跟女生玩跳皮筋的遊戲。
這遭到了周圍很多同學的嘲笑。
席瑞不解就去問老師,老師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為什麼人家就嘲笑你呢,你為什麼非要跟女孩子玩呢,你就不能改變一下自己嗎?”
這讓他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他不能明白那個在課堂反覆教大家不要嘲笑任何人的老師。
竟然讓席瑞去改變自己,來順應那些嘲笑自己的同學。
以至於給了他影響一生的不穩定的不安全感。
他認為是不是一遇到慘事就要反省自己呢。
其實他不是改不了,而是改完了就沒完沒了。
譴責受害者,不僅傷害了受傷害者,還助長了那些嘲笑別人的不良風氣。
當我們遇到這類人的時候,一定要勇敢地說不,然後擁抱過去,接納自己
因為我們都是受害者,不是活該,沒有做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