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李誕的某次訪談節目,劉惠璞問他:“你見過真的不焦慮的人嗎”?
李誕回答:“很少很少,焦慮是一種進化的必然吧。不焦慮的基因已經被淘汰得差不多了,我們能進化到這一波,就是因為我們焦慮啊”。
對於現代人來說,焦慮已經成為了一種人生的狀態,彷彿唯有焦慮才能證明努力。
人只要活著,就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
工作壓力大,薪資滿足不了自己想過的生活;
工作不是喜歡的,晉升也毫無指望;
婆媳關係、夫妻關係劍拔弩張;
無法平衡家庭與事業,為了孩子,不得不辭掉工作;
同齡人都過上了優質的生活,自己還在一地雞毛中.......
焦慮於成為不了我們希望成為的人;焦慮於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焦慮於能力配不
上想要的生活。
而九十多歲仍然在職場的心理醫生恆子奶奶,用她一生的經歷向我們詮釋:人生不必太用力,你只需要對自己交代,如何去生活、去過怎樣的人生。
(一)降低對工作和生活的期待,才會處處有驚喜
人人都期待幸福美滿的人生,但是幸福的評判標準是什麼呢?
經濟收入的高底;房子的大小;孩子成績的好壞;身體的健康與否........
我們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人人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久而久之,無意識的陷入了慾望的怪圈中。
我們在意於別人擁有而我們沒有的東西,將慾望作為了努力奮鬥的動力。
當然也不能說這樣是不對的,但是,如果你感到辛苦、感到焦慮的時候,不妨停下來思考一下,是不是必須、一定要這麼做。
工作是為了生活,賺錢是為了養家餬口,這是很正常的。
不要將所有的自我價值都建立在工作上,期待過於遠大,大腦就會陷入對未來的焦慮中,無法專注於眼前的事情。
將工作視為像做飯、掃地一樣自然而然的事,做起來會更加的輕鬆和愉快。
無論是家庭還是工作,不要去攀比,要保持一種細水長流的態度;別人有別人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軌跡。
當你降低不必要的期待和比較,你會發現,生活處處有驚喜。
人生漫長,一定不會事事完美,自己的人生自己負責,這樣最終才能活出自我。
(二)與其改變別人不如學著改變自己
恆子奶奶說:“不要試圖透過改變他人來獲得快樂,而是想‘自己如何做才會快樂’或‘怎麼努力讓自己心情愉快的渡過’,這才是應該考慮的關鍵”。
一生中,不可能所有的人和事都會按照你所期待的發生,人們常常將期望寄託在他人身上:
為什麼他不能對我好一些呢?
如果這件事情是這樣的就好了。
他那樣做真的太不考慮我的感受了.......
如果我們總是以這樣的方式去思考,那生活中一定充滿了抱怨和不滿,而這種抱怨和不滿會形成惡性迴圈,最終毀了我們的人生。
說直白點,改變他人太難了,而改變自己只需一念之間。
用盡千方百計去改變別人,不如自己想方設法創造快樂來的容易。
別人不會總在意你,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人人都是個體,都有自己的想法。若是一段關係中,你對別人產生過高的期待和執著,你就會在這段關係中變得自私。
人與人之間相互束縛、依存的關係是不健全的,只會讓人感到疲倦。
不要試圖去改變對方,你要意識到自己始終是一個人,學會保持適當的距離。
(三)人際關係處理要恰到好處,掌握好度
恆子奶奶以為的人際關係就是:你給對方帶去快樂,你們的關係會更好,當你需要別人幫忙的時候,別人也會很樂意的伸出援手。
我們生活在社會這個群體中,一定避免不了與人交往,與人交往就少不了人際關係的處理。
如何能夠跟對方建立一種良性的關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傾聽。
心靈的溝通,其實就是把自己放在與對方平等的位置上,傾聽對方的內心世界。
人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煩惱、挫折,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如果你的家人、同事、朋友、子女出現了這些狀況,不妨放下自己的身份,試著與對方交流看看。
如果有一種人際關係能讓你安心地暴露自己的脆弱之處,那麼你一定會精神滿滿。
不要忘記,人與人之間就是相互幫助的關係。
如果你是一個容易接受拜託的人,那你在人際關係中的摩擦就會很少。
一段關係中,一定要是舒服的狀態,任何強求和費勁都是不正常的。
如果感覺的不舒服或者受傷,意識到‘這個人原來是這樣的’,那就改變與之相處的距離。
不可能存在100分的人際關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煩惱的時候,只要能對信任的人說說心裡話,傾訴心事就已經非常好了。
(四)
人生,就是無論你怎樣計劃,不同的時候仍然會出現不同的問題,或一致、或偏離。因此,沒必要事事都計劃好。
不要過於權衡利弊,只要努力與當下。
只不過,努力並不意味著‘必須如此’。當你對努力抱有期望,就會對自己和別人變得苛刻。
這樣一來,就會對生活充滿焦慮和不滿。
滿足感應該由自己決定,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軌跡。
願我們能夠坦率的接受每一天。
未來歲月漫長,依舊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