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愛情場景編號-01 《Love scene number》

“你有過同時愛超過一個人的體驗和經歷嗎?”

我們常常在電影和媒體所渲染的指令碼中,勾勒出我們對以上問題的一個定式印象,那就是同時愛超過一個人的心理活動難道不是經常發生在“渣男渣女”身上嗎?還是你也不得不承認在某些場景裡這種多元的愛意會時不時抑制不住地從你大腦的丘腦還有杏仁核區域竄出。

如果我們稍微深究一下愛所發生的根本原因,也就不難理解同時愛上好幾個物件的行為。

弗洛姆在《佔有還是生存》中提到:

“重‘佔有’的生存方式所體驗到的愛則是對‘愛’的物件的限制、束縛和控制。” 愛本身並沒有對所投射物件的限制,它是一種可以在一對一、一對多或者多對多關係裡被感受到的一種積極能量。

Nathaniel Brandon教授在《羅曼蒂克心理學》中指出:

“浪漫之愛的核心是心理可視性(Psychological Visibility)"

真愛所發生的那一刻一定是因為你從對方身上看到了自己,就好像面對鏡子時所照出的那個不完美但卻真實的自己。在這樣的互動過程裡,我們可以強烈地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和獨特的價值

如果愛是一種在關係裡推動互相真實看見的原動力,那麼愛就不應當只是被圈定在一對一的關係裡,它本身的屬性裡並沒有排他性。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當愛意升起時,它所投射的物件可以是單個,也可以是多個。

同時愛著幾個人的穩定關係形式,在心理學上被定義為“多元伴侶制 (Polyamory/Polyamorous)”,這種關係最重要屬性之一便是“知情同意”。

而《愛情場景編號-01》的劇情裡便重點探討了在沒有“知情同意”這一前提下,同時擁有多個伴侶的發展會受到怎麼樣的阻礙同時會讓關係演變成為什麼樣的結局。

南豆雅是一名心理學的大學生,在未取得“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和三位男生同時談著戀愛,說得通俗點,就是腳踏好幾只船,船和船之間從來都不會有交集。下圖中從左到右交往的物件分別是:

同校學弟韓時漢,暗戀豆雅超過一年,純情可愛;

同校學長延尚宇,心理學系成熟歐巴,給人安全感、依賴和信任;

異校猛男劉多涵,性魅力指數爆棚,行走的男性荷爾蒙代表。

同時,豆雅還有一位住樓下的,兼任多重身份的異性朋友陶漢蔚,完美男閨蜜,總是陪伴和傾聽,對豆雅寵愛有加,無限遷就和寬容。

看到這裡,是不是要不禁感概豆雅的異性緣,如同坐擁三宮六院的皇帝,每天“男寵”換不停,從愛到性,從理想到現實,三百六十度,度度無死角,需求全被滿足。

不不不,咱們吃瓜群眾接著往下看。

在豆雅以為正在天衣無縫地和三位男生談著“完美多元戀愛”的時候,學校論壇上爆出一則驚天動地的新聞—“社科大高文憑腦性女的雙重生活”,而爆料背後直接影射的就是豆雅同時與三個男生交往的事實。

豆雅在從陶漢蔚那裡得知訊息後,顯得非常冷靜鎮定,她從和三個男生交往的細節裡鎖定了多條線索,並開始有謀劃地去一個一個進行試探,以便確定最終會上傳文章的嫌疑人。在這個過程裡,陶漢蔚心急如焚地擔心豆雅的名譽會受損,而豆雅本人卻更在乎誰是背後推手。

劇情不再把女性的直接心理反應表現為傳統刻板印象中的慌張、恥辱、悔恨、無助和歉意,而是從另外一個新的視角去塑造一個聰明、冷靜和高情商的女性角色。劇情從這裡開始,似乎就看出了導演的心思,這不是一部從道德倫理層次去探討對錯的影片,而是從心理學領域切入涉事局中人的情緒反應和心理活動。

豆雅在逐一試探嫌疑人的過程裡,驚為天人地發現了一些自己從來都不知道的秘密,而這些秘密直接顛覆了豆雅對三位交往物件的認知:

純情真誠的學弟反轉成為擁有廣闊魚塘的塘主,衣櫃裡塞滿的各種奢侈品禮物意味著養魚人可將魚兒變成ATM機,隨時隨刻提取自己想要的資源;

成熟穩重的學長搖身一變,成為了有心機,有戰略,有謀劃的老司機,其修煉道行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從和豆雅認識開始,就秉著一套“看破不說破”的原則將遊戲進行到底;

肌肉猛男也毫不遜色,每次和豆雅親親愛愛之後,都不忘在浴室裡拍上幾張自己的半身裸照,以便紀念自己無與倫比的帥氣,自戀指數嚴重超標。

在意識到論壇帖子裡自己居家背影照片很可能僅僅是私密照片中的冰山一角的時候,豆雅作為女性的擔憂、害怕和恐懼被展露了出來,影片從頭到尾都把豆雅放在了一個與男性身份平等的位置上,就好像如果把豆雅換成任何一個男性角色,整個故事的情節和內容也同樣合情合理,可在私密照片這件事情上,女性的受害身份被搬出來再一次著重探討,這似乎映射了當今社會女性在私密照片被洩露一事上更為嚴重的焦慮和不安全感。

作為鄰居、朋友、同學、前任以及男閨蜜的陶漢蔚,當看到豆雅因為害怕家裡秘密安裝了攝像機而不敢回家過夜的時候,男性骨子裡強烈的保護欲被激發。於是接下來,有了四個男生面對面對峙的場面。而在這之前,他們互不認識,也從不相信論壇貼文中所指向的女主就是南豆雅。

同樣地,當韓時漢、延尚宇還有劉多涵在知曉了自己只是豆雅同時交往的物件之一的時候,他們臉上顯露出的驚訝表情和豆雅發現他們的個人秘密時如出一轍。一個人的面貌多如川劇中的變臉,不要輕易低估人性的複雜。

最有趣的是當事情發展到陶漢蔚問及每個人和豆雅交往到什麼程度的時候,每一個層級(牽手,親吻和性)的舉手示意背後顯示的都是男性私下暗自比較的複雜心理。他們互相看向彼此的表情,除了都是“被害者”的那一點同盟感,還有比較誰在豆雅心裡更重要的嫉妒和爭風吃醋的感覺

而這樣的場面,讓人不禁想為導演豎個大拇指,原來相同的情節,男女所在乎的點不盡相同,男生透過性來衡量重要性,而女生透過愛,道不同,但戲劇性的觀影效果卻是相同的。

但真心愛一個人的時候,性也不是唯一重要的,就如同陶漢蔚一直默默愛著豆雅那樣,他可以只是扮演朋友的身份,陪伴、傾聽、照顧、為她排憂解難。而愛至濃時,情感的份量往往是沉重的,所以才有了當陶漢蔚被誤會就是論壇貼文的寫手時,出現的對豆雅一番聲淚俱下的控訴。最傷心的被誤解背後隱藏著那些多年以來被單方面分手的憤恨和埋怨。在這件事情上,不分男女,分手的方式越是決絕,帶去的傷害就越深刻。

劇情不斷被推進,當發現最終發帖人是同為心理學系的系友李朱燕時,豆雅和她的對話也是令人沉思的。代表著傳統認知觀念的李朱燕,發帖的目的很明顯,就是不滿南豆雅腳踏幾隻船的不良女性作風,同時還有對其獲得多個男性青睞的嫉妒。

當豆雅被李朱燕指控男女關係隨便的時候,豆雅卻漫不經心地表明著自己的立場,自己其實一點兒也不隨便,只是資源較多,剛好選擇了可以同時滿足自己不同需求的優質男性而已。

女性對男性“同時多重”的選擇權開始被正大光明地探討,是否只有男性才擁有在眾多女性資源中挑選最優幾個的同時擁有權?為何面對女性同時挑選多個男性這件事情上,女性就是隨便而不知檢點的?女性腳踏多船會招致同為女性的攻擊和謾罵,那男性呢, 為何男性群體在面對同樣的情景時大多數表現出的是對同性行為的預設和理解甚至還有支援的?

情節緊接著轉向下一幕,在被李朱燕指責敗壞女生榮譽的時候,豆雅對其步步緊逼的反問,讓李朱燕反而無所適從。在女性不應當為難女性這件事情上,豆雅是明智的,而李朱燕卻顯得過於被制度化和性別化。

無論豆雅的行為是否從傳統意義上就該被解讀為“傷風敗俗”,這都是事件涉入者自己的分內事,局外人沒有插手的權力,最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一種氣勢洶洶的干預。

影片落入尾聲,情節劇照如文章開篇介紹豆雅的三位男友那樣,豆雅將三個人一起聚集在自己家,提出正式分手這件事。導演同樣也別有用心地將男權的做法套用在女生身上,這恐怕也是藉由女權來諷刺男權傲慢姿態下引發的女性不滿。

當豆雅“口無遮攔”地一一道出論壇貼文的下篇出自三個人的“同謀之作”時,讓人不禁聯想到“狼狽為奸”這一博大精深的成語背後原來竟是如此有深意。

這種由女主"溫言細語”地,一層一層抽絲剝繭地論述事實的幽默,諷刺的意味算是相當明顯了,那個曾經送你鮮花巧克力,眼裡口裡你就是女神的人;那個縱容你撒嬌賣萌任性,你一個簡簡單單的挑逗就同意幫忙獲取採訪機會的人;那個床上賣力盡量滿足,性魅力隨時等待爆發綻放的人。他們愛你時是心肝寶貝,不愛時便是路邊野草,他們報復起一個人的方式,竟然如此有失謀略和水準。

在切斷了自己這種不倫不類的“多角戀愛”之後,豆雅才開始反觀自己和陶漢蔚的關係,他們在面對愛情時,最大的不同是陶漢蔚一直都在用“心”感受愛,而南豆雅則是用“腦”,愛情這種關係在豆雅看來就是一場等價交換的交易,她把愛情裡可獲取的安全感、歸屬感、安慰、敬畏心、日常的小愉快和性滿足都看成是可以明碼標價的商品,所以愛情裡的人和事都是可以被物化的,連帶自己也同樣跌入物化的深淵。

而陶漢蔚在爭吵的最後,對豆雅展露出的可憐表情,也只有在真摯地愛過一個人的臉上才看得到,那種可憐不是貶低,不是仇恨,不是愛而不得,而是“我曾經和現在都真心地愛著你,所以我希望你是那個自愛,自尊又幸福的人。”

當兩個人開始去聊過去未解開的心結的時候,豆雅同時會和好幾個人交往的心理需求也找到了根源。陶漢蔚在豆雅的生活裡所扮演的角色從來都不是朋友這麼簡單,他們之間的牽絆是多年時間累積所織出的複雜的網,朋友的關係在某一個時間點想要過渡成為戀人,這一轉變對陶漢蔚來說是“蓄謀已久”,對豆雅來說卻是“當頭一棒”。

所以面對陶漢蔚入伍前的表白,豆雅沒有做出任何迴應,但是卻驚慌失措地和他發生了性關係,這讓陶漢蔚誤以為兩個人的戀人關係已經是實錘之下的事實,但是豆雅卻從未準備好迎接兩個人的新關係,所以她選擇了逃避,逃避的同時也意味著失去陶漢蔚在生活裡扮演的所有角色聯結以及給予的陪伴和關心,面對這樣的失去,豆雅膚淺的感情經驗並不足以支撐自己去成熟地面對,所以她慌不擇路地逃進了另外一個虛而無實的避風港裡,這裡面的人為了買得標著價值的愛、陪伴、傾聽、支援,需要同樣出售別人認為有價值的東西。

多年以後,當心結解開,陶漢蔚再次誠懇地問及豆雅是否願意讓他回到她的身邊時,豆雅自私地以為選擇朋友的關係,依然還是可以獲得陶漢蔚不計回報的付出。

而這一次,做出選擇後,豆雅卻感到了難以言喻的傷心和難過,雖然她不知道這股情緒來自於哪裡。直到再次走入陶漢蔚的居所,那空蕩蕩的客廳裡滿滿堆砌著他們曾經親密無間的最美好的回憶,那一刻,豆雅頓然醒悟:“即使不懂愛情,如果想留在身邊,不想失去的話,應該要誠實的,應該要在誠實的時機,那樣做的,我知道得太晚了。”

還好,導演看似也並不是鐵石心腸的,他讓後知後覺的人依然有追求幸福的權力,所以影片的結尾,豆雅主動製造了她和陶漢蔚的“偶遇”,兩個人相視而笑的那一剎那,美好的都心領神會,無需多言。

追愛的路上,男男女女都懵懂,有些人,允許被錯過兩三次,而有些人,錯過之後就是一輩子。成熟在失去之時,也在懂得珍惜的剎那。

而選擇進入一對一的關係,還是一對多的關係;遵從現代社會的道德標準,還是對單一戀愛發起一場反叛,這都是個人的自由。但自由的前提是,永遠都清楚自己要走向的終點在哪裡,否則走在時代的新思潮下,也可能被卷向這一生茫茫無目的的虛無之中。

願你先愛自己,再愛別人,但愛從來都不是自己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事情。

References:

Fromm, E. (1976). To Have or to Be, 1979 edn. London: Abacus.

Branden, N. (1980/1981). The Psychology of Romantic Love. New York: Bantam Books.

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別人對我太好,我就渾身難受”:關係中的愧疚感,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