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收到禮物,你為什麼會愧疚?

“每次他送我禮物,我都渾身難受,簡直成了負擔”。

嬌嬌離婚後,遇到一個條件不錯的男人,長得端正對她好,可她就是覺得不對勁。

兩人最近還因為花錢的事產生了一些爭執,雖然是戀人關係,但是嬌嬌哪怕吃個飯都要跟男生AA制,對方如果送了她一個禮物,她一定會想法設法還一個價值差不多的。

男人說她有疏離感,就像隔著一層厚厚的膜,怎麼也看不透她的內心。

嬌嬌卻覺得,自己只不過獨立慣了,無功不受祿,不想白白收別人的禮物,跟佔便宜一樣。

我問她,如果打算共度一生,也算是“別人”嗎?對方想對你好,你為什麼不敢接受?

她這才緩緩說出自己的心聲:

“我離過婚,性格也不好,他這麼好的人,願意和我在一起我就已經很滿足了,但他對我這麼好,還老是買禮物給我,我會覺得有負擔,不知道該怎麼還他的這份好?”

嬌嬌珍視對方,但內心的負擔讓她每次被給予時,都下意識地質問自己:

我如果要了,他會怎麼看我?如果我要了,我該拿什麼回報他?他如果發現我沒有這麼好怎麼辦?

表面上的嬌嬌,可以用獨立、強大來形容,可直到關係中,我才發現她的內在是匱乏的,正是這種匱乏感,讓她把“接受”變成了一種很難熬的事。

《奇葩說》最近一期辯題——“獨立女性該不該收彩禮”,也談到了這個問題。

辯手席瑞最後說了一段話,我很贊同:

“當你們說自己不收彩禮的時候,都在說自己各種“怕”。可真正的獨立,應該是坦然。”

確實,內心真正獨立有力量的人,面對關係裡的被給予,應該是坦然接受,而不是焦慮、害怕,甚至愧疚。

愧疚的背後,藏著什麼真相?

當然,適當的愧疚感有好的一面,它可以讓人守住自己的空間,捍衛自己的外殼,讓你面對別人的傷害時,不至於遍體鱗傷。

很多時候,這個外殼不僅保護了你,也阻隔了真正想要走進你的人。

因為愧疚感越強,我們的防衛意識也就越強。當我們又有極大的愧疚感,又不得不維繫感情的時候,就只能與對方進行表面互動。

約翰·貝曼博士說:中國夫妻最大的關係,就是不夠親密。

當兩個人只能表面互動時,就很難擁有真正的親密。不管是和朋友、親人,還是愛人。長期的疏離和冷漠,還會增強一個人的愧疚感,她會不斷認可自己“配不上”這個結論。

我有個朋友,是婚姻裡的“大好人”,一直都是懂事的代名詞,在老公面前從不任性,從來不提要求,不表達自己的不滿。

因為工作發展的原因,她和丈夫算是異地婚的狀態,但她從來沒提過讓丈夫妥協;甚至她剛生孩子不久,她重男輕女的婆婆,得知她生女孩之後就回老家了,也不管她和孩子;於是她就自己帶孩子,她老公也一個月才來見她一次,她這婚姻活活就像守寡,可她卻總是搖搖頭,說“沒事沒事”……

我曾問她,一個人帶孩子太累了,你們夫妻賺得也不少,為什麼不請個保姆呢?

她說,我這勞累命,哪裡配過上保姆伺候的日子啊。

我又問她,你老公有沒有可能跟你來一個城市,哪怕掙得少一些?

她說,那對他的事業犧牲太大了,我怕他將來混得不好之後抱怨我。

因為她的愧疚感,她在婚姻裡扮演了一個大善人,所以她總是在考慮別人的情緒,別人的利益,別人的想法,而不是自己的。

但當一個人不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時,對方就會遠離,關係就會後退。

你懂事善良,就能獲得好的關係嗎?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

很多人以為:我都這麼為對方考慮了,我都忍讓這麼多了,難道我不能擁有好的關係嗎?

確實,生活中那些充滿愧疚感的人,讓人心疼,可她們並不會因為足夠懂事而獲得幸福。

因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不配的時候,她就一定不能獲得理想的關係。

武志紅老師在《巨嬰國》中寫道,中國式好人的特點是:只付出,不索取;總給予,難接受;封閉,感覺麻木;理性或許發達,但感性一般不發達;他們的好,像綿羊,而缺乏力量;他們沒有欲求,也難以發出聲音。

在親密關係中的“好人”就是濃濃的付出感,與不配得感。她們覺得如果自己不多多付出,少少獲得,她們就很難理所應當面對自己收到回報時候的滿足感。

《雙面膠》中亞平的媽媽就是很多中國女性的代表:

兒子讓她吃塊肉,她說她不饞,自己少吃一塊,兒子就多吃一塊。兒子讓她休息一會,她說她閒不住。兒子想要給她買件好衣服,她看見價格直接就氣跑了……

實際上她不是愛兒子,而是內心不配得感與自我價值感低的表現。

她從小是童養媳,所生活的環境就是在暗示女性的地位低。她從來沒有看到過自己的價值,當別人對她好的時候,讓她舒適的時候,她會渾身難受。

像這樣謹小慎微,“怕”自己幸福的女性太多了。

別人對她們不好,她們才覺得放鬆。因為別人本身就對她們期待不高,這樣正好就不用害怕讓別人失望了。

也許是因為從小被家人忽略,讓她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也許是因為從小父母的高期待,讓她覺得優秀才能被愛;也許是母親苦大仇深的形象,讓她認同了女性的生活模式;也許是長期缺少鼓勵與關愛,讓她不敢看到自己的價值……

她們覺得自己不夠好,也就不配擁有愛。她們還會覺得,即使伴侶不夠好,配自己也綽綽有餘。被“我不配”緊緊套牢的女性,連離開糟糕關係,尋找幸福生活的力量都沒有。

既然自己卑微如小草,那就徹底低到塵埃吧!

好的關係,先要拿回你的主動權

你總想透過關係裡的善良來獲得好的關係,可什麼才是好的關係?

關於這個問題,海藍博士給出過一個解釋:在親密關係中有4種角色:朋友、情人、孩子和父母。

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應當是互相獨立而坦誠的,可以沒有負擔地展示自己的多面性,不用害怕,不用遲疑,也不用愧疚。

而那些總是想著去釋放善意的人,就是因為不能坦然接受這些角色所帶來的溫情,才讓自己在親密關係中越發孤獨和無力。

她們不能跟伴侶做朋友,無法接受伴侶的幫助,更不能和伴侶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她們不能跟伴侶做情人,無法享受親暱時候的放鬆與激情,不能接受伴侶的溫柔撫慰;她們不能做伴侶的孩子,無法像孩子一樣依賴伴侶,在伴侶的懷裡肆無忌憚地撒嬌;她們不能做伴侶的父母,不敢對伴侶進行指點甚至指責,更不能給伴侶成長的力量……

正如張德芬老師在《好的愛情,要有敢要的底氣》中所說:女人在追求自己希望得到的愛與溫暖時,要學會“溫柔地敢要”。

你要敢要,你要敢做自己,你要覺得自己值得,你才會自動匹配上好的關係和人生。

因為在關係中,你在釋放自己的過多善意時,也是變相把命運和選擇權交給了別人:“我這麼體諒你,你對我好點吧”“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看看我吧”“我對你沒有要求,只想你對我好一點”……

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能讓你遠離幸福的,只有你自己根深蒂固的不配得而已。

想要獲得好的關係,拿回你的主動權,你最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你的“配得感”:

一、有愧疚感時,與內在的小孩對話

我們覺得自己卑微的時候,其實是內心有一個聲音在壓抑著我們的慾望。正如童年時期,我們想要一顆棒棒糖,而父母卻說“我們這麼辛苦,你好意思吃糖嗎”?

長大後每當我們想要品嚐甜蜜的時候,那個聲音都會出來指責我們。

不妨與內心那個受傷的小孩對話,告訴她,你值得一切幸福與甜蜜,沒有人能夠阻止你幸福,除了你自己。

二、正視自己的需求並且合理表達

我們的文化,從小就教育女性要端莊內斂,主動提出要求就是不懂事,主動求愛或者想要性生活就是放蕩。

於是,我們不能坦蕩,更不能正視自己的需求。甚至當美好的事情來臨時,我們的第一想法是退縮。

人生已經走出一小半,不如自己解開枷鎖,解放自己的愧疚感。想要什麼就表達出來,不要害怕別人失望,也許你說的,正是對方想要給的。

三、走進伴侶內心,關注伴侶的真實需求

內心充滿愧疚感的女性,看似在為別人考慮,害怕別人對自己有不好的看法。實際上,她們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沒有去思考伴侶的真實想法。

我們覺得自己懂事一點對大家都好,他們也許希望我們不要那麼懂事,大家都用最真實的自己坦誠相待。他們也許希望我們放鬆一點,幸福地接受他們的付出感。

走出自己封鎖的內心,去關注自己,關注需求,也關注伴侶,也許就能開啟親密關係的窗戶。

策劃 | 阿葭西

編輯 | 阿葭西

2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做過那麼多閱讀理解,你能讀懂父母的心裡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