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許。什麼是生死相許?不生死相許的就不是情了?歌曲:《糊塗的愛》唱到:這就是愛說也說不清楚,這就是愛糊裡又糊塗。
在電影《喜宴》裡,賓客們喝得東倒西歪,對著新娘說騷話。面對外國人的不解,李安湊上去說了一句能解釋很多現象的話:你正見識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我再引深點說:高離婚率、高同床異夢率是人們品嚐不懂愛情的結果。
有緣則遇見,有緣則走到了一起,無緣則不相見,無緣則分開。什麼是緣?說不清道不明。
如今流行低慾望活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變得更宅,大家普遍認為感情關係麻煩、太消耗人的心力,甚至對整個人生也沒有更好的期待。
孔子講:“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意思是:人是要愛的,而民是用來使的。孔子還講:“仁者愛人”。
孟子說:“愛人不親反其仁,禮人不答反其敬。”意思是:我愛別人,別人卻不親近我,就應該反思自己是否真正愛別人;我管理別人,卻沒有管理好,就應該反思自己是否有管理智慧;我待人以禮,但別人卻不以禮待我,就應該反思自己恭敬程度夠不夠。任何行為如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都應該回過頭來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才會歸服他。
還有“以愛為仁”,“以愛而言仁”之說。
朱熹:“仁,人心也。”認為“仁”是以人之性為體,發用於愛之情,由內而外不斷生髮的動態過程,兼性情,體用、仁愛、內外於一體。“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德與理俱以體言,制與宜俱以用言否?”
朱熹說的德,有“仁、義、禮、智”四德;德包括“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朱熹說的理由是什麼呢?我以為是道,及規律。加起來是:成為仁者,心有得,愛著道。
在我看來,千百年來,什麼是情、什麼是愛,一直是一本糊塗賬,說不清楚道不明。於是,糊塗的愛,糊塗地戀愛,糊塗地結婚,糊塗地做了許多錯事情,糊塗地離婚,糊塗地恨,糊塗地過了一生。也許你不同意,但你不妨去問身邊的人,問他們什麼是愛,他可能只是回答你:“愛就是心裡掛著對方,想著對方,照顧到對方的利益,心甘情願地為對方做事情之類,讓對方高興等等。”所有這些解釋,其實都只是愛參與其中的一種行為表現,根本沒有說清楚愛到底是什麼。
怎樣讓人不犯糊塗?讓人清醒。什麼是清醒?看清楚道理,是一個知理,尊理,行理的過程。
人是理性動物。何為理性?人的行為活動受人的理性所控制。何為理性?人的思想對事物規律、事物道理認知後,形成了指導行為活動的科學決策為理性,不衝動、不迷信,有科學依據。如果人沒有理性會如何?要麼是不產生行為活動,要麼是本能性地做事情。不做,何來滿足需要的結果。以前農村裡冬天農閒,許多農民就只會曬太陽。本能做事情,很容易做些將人帶到溝裡的事情。如: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學習和工作這些要付出努力的行為會主動去做嗎?不會。人只按照本能展開行為,跟動物有什麼區別?
王陽明說:“心即理”。我們分析為:心需要理,需要對事物規律的認知。沒有理就沒有心。沒有心,還是人嗎?理應該用心去感知、參透;理也只能用心去認知。心裡包含著深刻的道理,得用心去體會。
萬事萬物皆有規律,做任何事情都有相應的道理。懂得和遵循了規律、道理,則事情做成功,反之則失敗。這是規律中的規律,由不得我們承認不承認。愛是人的一種行為活動,要讓行為活動不錯誤,就得遵循其中的道理。
愛的規律主要由什麼學問來給出呢?
哲學?哲學主要給出的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種基礎性的學科。
宗教?有的宗教宣傳的可是禁慾,講的主要是信仰。
心理學?心理學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不能完全解釋愛為何物。
醫學、物理、化學這些更不靠譜?
什麼學問負責給出愛的理論體系?人性學,也叫人學。為什麼人性學能夠有如此擔當?因為愛本就是一個人性要素,屬於人性的範疇。
愛的理論體系中,主要要解答些什麼內容呢?
1、愛的環境
2、愛的定義即愛是什麼
3、愛為什麼
4、愛的目標是什麼
5、怎樣愛
6、愛的動力何在
7、愛的行為如何
8、愛的情緒、情感如何
9、愛的思想過程等。
不知道為什麼愛,不知道愛誰?不知道怎樣愛?不知道愛與人性、愛與人生、愛與身體、愛與健康等的關係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