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話題曾經熱議“情商最低表現”。下面有各種回答,認可最多的是喜歡給別人講道理。
今年過年提倡就地過年,雖然少了些許年味,但我心裡也有幾分慶幸,因為不做客就不需要面對一個我不太喜歡的長輩。
這位長輩早年當過領導,後來又經商,在親戚中比較有錢。正因如此,他總感覺自己高人一等,喜歡給親戚講道理。
小姨現在還單身,這個親戚每次見到她,都會苦口婆心讓她趕緊找個人嫁了,否則人生就不完整。等老了沒人照顧就是個可憐。你聽我的,先不要把那麼多精力投入在工作上。女人說到底還是以家庭為主,事業心不要那麼重,這些話光我在的場合就聽見過不下五回,每次看到小姨無言以對的樣子,我都替她尷尬。
小姨是律師,正在事業的上升期,根本沒有時間去處物件。她的目標很清晰,就是把事業搞上去,再去找合適的人。
其實他也試圖跟長輩說過自己的想法,但長輩總是以一句你還小不懂就把他的話給堵了回去,久而久之,他也懶得和長輩爭論,每次只是點頭稱是、敷衍。過去就完事。
孟子曾經告誡過我們,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親戚看似出於好意,其實更多的是顯擺自己的閱歷。
長輩對晚輩尚且如此,同事、朋友之間更忌諱動不動就想教別人做人。
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你和你周圍的人有類似的知識背景、經驗背景,不用講大家都知道。
所以別對他人指指點點,動不動就教導別人,這樣只會顯得你情商很低,不懂人情。低情商的人都喜歡講道理,高情商的人卻懂得談感受。
高明所寫的《天才在左,傻子在右》。書中有許多發人深省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患者曾經是一個很好的教師,後來突然就精神失常了,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他都會蹲在石頭或者花草前仔細研究,有時候甚至趴在那裡低聲的嘀咕。
心理醫生在多次企圖和他交談失敗後,做了一件事和他做同樣的事,連續十幾天,心理醫生沒事就跑去假裝研究那些花花草草、石頭樹木,企圖引起他的注意。幾周後,這個法子奏效了,他注意到了同樣和他種花的醫生,並主動交談。
以切身感受去理解一個人,是叩開一個人心門最好的方式。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正確的交流就應該是不加以評判,而多考慮對方的情緒,高情商的人都懂得讓感受走在道理的前頭。
有個小孩在吃雪糕,忽然出現一個大人對他說:小朋友不要吃雪糕,雪糕吃多了對身體不好。沒想到小孩兒問了大人一個問題:我奶奶活了一百零二歲,你知道為什麼嗎?
大人開玩笑地回答道:為什麼,吃雪糕吃的?
小孩說:因為他從不多管閒事。雖然是個笑話,但頗為引人深思。
這個世界也許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我們可以更多的去體驗別人的感受。只講道理不講感受,只會讓對方感到厭煩,多講感受,才能讓對方感覺你更加知心。。
張家瑋說過的一句話,幫助別人是為別人著想,干涉別人是為自己著想。
記得小時的一個故事,有個和尚在山裡,苦練移山大法。有人向和尚請教如何才能移山?和尚仰天大笑。此功非常簡單,只要掌握訣竅就行。那就是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我們唯一能夠改變就是自己。當你想給別人講道理的時候,不妨先審視一下自己,不要總想著如何去改變別人,而該思考如何去提升自己。從今往後,少一點傲慢,多一點謙虛,做好自己才是一切變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