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這條路適合我嗎?” 問我這句話的是玥玥,一個剛剛從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的碩士生。那一刻,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因為那時不瞭解她對這個行業的熱度。 沉默,長久的沉默。 即使隔著電話,我也能感覺到她的迷茫與不甘。 “老師,我家裡想讓我出國,可是……” 當玥玥再次說話時,我能感觸到她此時此刻的心情,我知道她迫切地期待著我的答案。 或者說,她已經有了答案,只是需要有行內哪怕一個專業人士給予她小小的鼓勵和肯定。
我覺得自己不能用沉默對待一個這樣真誠的孩子。 “你告訴我,為什麼喜歡編劇這個行業?”我終於開口問出這樣一句話。 “因為……我喜歡電影……喜歡做夢。”儘管她的聲音不高,我聽起來卻是那樣清晰。 這句話大概是每個影視從業人員最初的夢想,我也不例外。 我想了一會兒然後語氣非常肯定地告訴她:“我相信你一定會走上編劇這條道路的,你也一定會夢想成真的。” …………
那通電話時長很久,也勾起了我對一些問題的思考,通話結束後反倒是我開始糾結於一個問題,職業對於一個人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大多數人在夢想和現實之中最終妥協與現實? 生活的基本保證?覺得金字塔端就那麼幾個人想靠這個吃飯兼職白日做夢?不夠穩定太勞累?
思來想去我最後還是覺得,問題根本出自於你不夠自信,不夠愛自己。 因為你不夠自信,所以總是讓別人來替你做選擇,左右你的人生,因為你不夠愛自己,所以放任自己,對自己不夠狠,在夢想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所以很多時候,不是夢想放棄了我們,而是,我們放棄了夢想。
我有一個同學,我非常佩服她,她個子小也沒有什麼出眾的才能,但無論是對待生活還是對待寫作,從不輕言放棄。 我佩服她的不是她零基礎甚至連投稿方式都不懂的情況下一步一步登上雜誌,也不是她三年寫了一百多萬字全被拒稿還在寫。 而是在家人的竭力反對下,朋友的嘲諷中,被盜稿,被抄襲等一系列外部壓力下,向所有封建思想的人證明:nothing is im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 那或許,也是她能堅持下來的真正原因。不低頭,亦不認命。 她就像逆光中的一粒種子,在無人問津的角落,默默汲取著自己的力量,環境因素可能要付出比別人多百倍千倍的努力,但她知道,總有一天,會生根發芽。 我後來問過她有過退縮嗎,她說沒有,但是現在想想還是有些佩服自己,竟然堅持下來了。 我知道她指的是在身心受到打擊的急劇壓力下,她依舊咬牙告訴所有那些嘲笑她的人她不是瘋子,因為在那個交通都還落後的小縣城裡,寫作是一件聽起來多麼異想天開的事情啊。
話說到這裡,又該回到玥玥了。 我覺得她相較於我說的那個朋友來說,是幸運些的。 無論是從家裡人還是朋友的接受度來說,相對沒那麼大阻力。 其實在兩條道路上,她早已遵從自己的內心,答案是:編劇。 否則,她會直接出國做商務而不是來問我,老師,我真的適合這條路嗎? “我相信你,你可以。”這是我給她的回答。 其實我在說這句話的時候非常清晰地知道,關鍵在於她自己。 但是她放棄出國這樣的決定是深思熟慮,並且做好了迎接困難和失敗的準備。 哦,不對,不是失敗。 而是,在一條條荊棘路上前行,最後找到可以順利通行的那條路的準備。
走向荊棘不是失敗,而是變相成功,否則,你永遠也無法規避掉那條錯誤的道路 所以我說我相信她,我相信她的決心,她的勇敢,她的勇氣,以及,選擇挑戰現實的堅定。 那是逐夢路上必不可少的,而她,全都有了,不久的將來,她相信一定會是中國編劇行業的中堅力量。
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最後,我希望每一個“玥玥”在理想與現實的選擇中,做出不讓自己後悔的選擇,面對質疑和嘲笑,始終堅信自己。 堅信:一切皆有可能!
尼采說: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反之,你向著光亮,前路便是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