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家人的說話方式
決定著家庭的氛圍
ID:zheliangshuang
馬上春節了,結束一年忙碌的工作,很多人又開始忙活著過新年了。
有人在忙碌中享受著這份幸福,也有人因為忙中生亂不免和家人著急上火,影響了過節氣氛。
所以,很想和大家分享幾個真實的小故事,這個春節,希望我們記得好好和家人說話,耐心多一點,幸福感就更濃一點!
01
記得之前有一次,我和配偶去外面吃晚飯,吃完走路回家,到家又熱又累。
他要去沖涼,我開啟電視坐在沙發上,想看一檔真人秀,問他那個節目叫什麼名字,他回我一句“你不會自己找找嗎”就去洗澡了。
我被他這句話弄得不高興,等他洗完澡,我跟他動之以理:你這麼說讓我不舒服,同一個意思,換成“我也記不得了,你找找看看吧”,是不是好多了?
他嘿嘿一笑,又回我一句“你就是想太多”。
這句大事化了的話又戳中我的氣點,我埋怨他:為什麼你總能不費吹灰之力地把我惹毛?
事後自省,雖然他說的“你不會自己弄嗎”、“你就是想太多”惹我不爽,但我那句“為什麼你總是這樣”也會惹到他。
我發現我有時會沒意識地說“你總是怎樣”、“你從來不怎樣”這類話。
仔細想想這話既發散聚焦點,又擴大打擊面,很容易讓人一邊生氣,一邊爭辯。
我決定以後想說這類話時換個說法,換成“你這次做了什麼讓我不爽”,“你那次沒做什麼令我鬱悶”,就事論事,別扣帽子。
我倆相約發現並替換那些讓對方感到不適的話之後,關係更加和順安好。
很多人都認同“好好和家人說話很重要”,但常常難以做到。
其實,不少問題出在脫口而出的慣用語上,大家心情好時可能不會在意,一旦又累又煩,怒火容易被煽動起來,說不定還會引發爭吵。
02
我有次去看望正在休產假的女友。
她家真熱鬧,為了照顧剛出月子的產婦和滿月不久的孩子,雙方父母全都來幫忙照顧。
90多平米的房子裡,嬰兒的啼哭聲,大人的拌嘴聲,鏗鏗鏘鏘,此起彼伏,我注意到幾個她家人的對話細節。
她老公從衛生間出來,將洗完手的水直接用力甩在地面上,女友脫口而出“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不要把水甩在地上,要是有人滑倒了怎麼辦?”她老公有點掛不住地拖乾地面;
她婆婆在飯廳擇菜,電話響了,就叫喚她老頭把手機遞過來,正在澆花的公公手也溼著,不耐煩地回婆婆一句“沒看到我正在忙著嗎?”婆婆嘟囔著洗完手著急忙慌地接電話;
女友家熱鬧得讓我有點腦仁疼,有幾次感覺空氣中有種劍拔弩張的氛圍,估計要不是有我這個外人在,他們可能就直接開始嚷嚷了,我也識趣地沒在她家吃飯就告辭了。
看得出女友家人之間彼此在乎、互相關心,但有些家常話不太好聽。
我理解迎接新生兒的手忙腳亂,以及一家7口同居的緊張煩躁。
但如果大家都將心比心地換種說話方式,家庭氛圍會改善很多。
03
有次在飯桌上,一位男同事吐槽自己媳婦真作,自己哪句話沒說對,他媳婦就一哭二鬧三冷戰。
我們幾個同事催他舉個例子,他說媳婦最近睡眠不好,交代他下班順路買個眼罩,結果他路上接了個電話給忘了。
回家媳婦一問,他覺得不是什麼大事,就說忘記買了,明天再買,他過了一會才意識到媳婦情緒不對勁。
他問媳婦是不是生氣,媳婦嘴硬說沒事,他說了句“至於嗎?不就是個眼罩”,媳婦生氣了。
他問“那要不要我現在出去買”,媳婦說不用,他不耐煩地問“你到底想怎麼著”,媳婦說他態度不好,他無語地說“你說怎樣就怎樣吧”。
這把我們在場的女同事都急壞了,幾段對話,句句踩雷,我們劈頭蓋臉地教育他。
說句“我錯了”就沒事了的事兒,你非得說“至於嗎”。
我想和大家分享弱鹼性講話方式——“換詞大法”。
這招其實可以舉一反三,找出那些我們平時掉以輕心、放鬆警惕但很容易把家人惹毛的話,分析背後的含義和家人入耳的感覺,把好的發揚光大,把不好的換種表達。
比如說“我早就說過了”,“跟你說了好多次”,替換裝是“看你吃虧我都心疼了”,“下次真得注意了”。前者有點馬後炮,不如共同善後,再表達自己的遺憾之情或溫馨提示;比如說“這個你就不懂了”,“沒看到我正忙著”,替換裝是“這事其實有點複雜”,“等我忙完這茬吧”。這樣不會顯得自己有優越感,也不會給對方帶來輕蔑感,讓人聽起來舒服;比如說“我這也是為你好”,“你就聽我的準沒錯”,替換裝是“我以前怎麼做的,效果不錯”,“有人說怎麼做很好,要不要試試”。這樣不給對方壓力,只是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做法,把選擇權交給對方,是相信並尊重對方的表現;我們常常不經意間,把最差的話說給最親的人,還心安理得。
而真正珍惜家人緣分的人,不會只顧自己說話解氣,而是把這些話換位思考,找出那些暗藏負面情緒的話,嘗試換一種表達方式。
一個人對家人的說話方式,直接影響著家人的迴應方式,共同決定著家庭的氛圍。
能好好和家人說話,是一種閃光的才華。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