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過年有串門走訪的習俗,越落後的地方,這種風氣越濃厚。
為什麼會這樣?過去窮,一年到頭窮忙。一是沒有錢財走訪,二是沒有時間串門兒。
等到年關,捋順一年來的人情世事,拿上點心茶葉,酒水啥的,走走串串,有心意,也有儀式感。
時間走到21世紀,經濟高度發達,高科技,網際網路改變了人的生活習慣,提著大包小包的東西去串門,感覺有些不合時宜。
不僅僅是錢的問題,還有時間問題。關鍵是你跑到人家裡去,會打亂人家的生活節奏。
有的禮品,是有保質期的食品,過段時間過期了,不拆封,直接扔垃圾桶裡了。
我不喜歡串門走訪,有事發資訊打電話聯絡,電話聊,見面談都好。有事說事兒,沒事兒各忙各的,哪怕去健身運動,都比這有意義。
真想表達心意,紅包打賞,想買啥買啥,實惠高效。
這是我的想法,卻不符合風俗人情,哪能那麼直白呢,赤裸裸的。
直白的,才是高效的,符合網際網路思維和精神的。
正寫文章呢,外甥打電話,說要過來喝茶。我說你昨天不是剛來過嗎?禮也送過了。
外甥說她孩子的老師住在我們小區裡,來給老師送禮,老師不在家。
我說今天送禮,跟昨天給我送禮不一樣啊。
外甥說,昨天是心甘情願的送,今天是不得不送。
我說,你這禮送的變味了。你這是價值交換,還想以小博大。
外甥預設。
我問,給老師送禮有用嗎?
外甥說,有個P用。孩子在的學校風氣不好,每個學生家長都送,咱不送成了另類,怕給孩子小鞋穿。
誰送了禮,老師不一定記得,送了什麼怕是也忘了。但是,誰不送,老師會記得。你爸爸有點錢(當點官)了不起啊,沒瞧起老師是不?那好,下學期調整座位,後面冷板凳請吧。
我說,這有點兒過了吧,不可能啊。
感覺這棍子也不能全部打在老師身上。孩子優秀,夠努力,不用送禮,哪個老師不喜歡?
事物都有兩個方面,有的孩子不努力,家長不能正確看待孩子的問題,又總想得到老師的特別照顧,就想出這些歪招。
風氣也是被這樣的家長帶起來,形成了惡性迴圈。
送禮要求老師額外關照,對孩子影響未必好,甚至教會孩子耍特權,炫耀優勢感。給了孩子模糊認識,讓孩子不明白他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問題的關鍵。
外甥說,咱就這一個孩子,不敢試錯。送上禮,心裡才踏實。
我問孩子考試成績好不好,外甥說分數是很高,就是不知道管用不管用。
我沒聽懂什麼意思,外甥解釋,說只要參加了輔導班,成績就能上去,不參加輔導班,成績立馬下滑。你說這輔導班神不神?到底輔導有用還是沒用?
我問,你的意思是老師在輔導班透露考題,或者在課堂上不講,在輔導班上才講真經?
現在不是不讓老師辦輔導班嗎?
外甥說,聽人說輔導班雖然不是老師開的,但是背後都與老師有關係。只要參加輔導班就能考好成績,能不讓人懷疑輔導班與老師有關係嗎?
又是一個怪迴圈,家長不送學生上輔導班,輔導班也辦不起來。
有需求就有供應,說大了是應試教育所致,往小裡說也是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
都想考高分進好學校,正當與不正當競爭就必然同在了。
有土壤(市場),自然會長草(輔導班)。
外甥說,反正咱就一個孩子,也不差那點錢兒,花錢買心安吧,就是苦了那些家庭困難的學生。孩子回家說,她同桌媽媽有病,沒錢上輔導班,怪可憐人的,就把自己的零食都跟同桌分享了。
外甥電話響,他看看手機,起身告辭,說老師回來了,我抓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