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總是讓行走在世間的人無所適從;情感總是讓如意和不如意充斥著愛恨情仇。愛的時候,義無反顧,恨的時候,怒目相向,甚至生出欲置死地之心。
當然,愛與恨是個人的權利和自由,只要在不違背道德法律的前提下,別人是無權干涉的。可是,近年來,一個“原生家庭有罪”論的聲音甚囂塵上,並且還有了一大批擁躉者,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文化相去甚遠,甚至悖離了基本的“仁、義、禮、知、信”。
最典型的,莫過於之前在網路上鬧得紛紛揚揚的“北大博士後失聯20年後,拒絕見病危母親”的文章,有指責這位北大博士後冷血的,但更多的是討伐博士後“家庭”的,大義凜然地說博士後拒絕見病危媽媽是正常的、合理的,病危媽媽被親生兒子冷漠無視是咎由自取。其理由是家人在博士後畢業工作期間,多次以家庭、親情理由向博士後提出幫助訴求。
當然,這些理由沒有具體的信源佐證,可作為家人、父母向自己的兒子提出一些訴求沒有錯吧,而作為父母的兒子,是否能提供幫助,視自己的實際能力給其幫助與否,有能力則幫一把,實在沒有能力,也不至於連親生媽媽將死之時見一下自己兒子的願望也拒絕吧。如果連親人將這人世間最後的一點願望都不能滿足,那人與動物的區別在哪裡?甚至連動物都有所不如吧!因為羊還有跪乳之恩呢。
所以,作為家來說,是構成國家、社會的基本單元之一,而媽媽則是給了家、給了子女生命的人,每個子女的長大成人,都是吸吮了媽媽的血脈凝聚成的乳汁,沒有媽媽的乳汁,你如何長大?沒有媽媽的撫養,你如何學會人言行走?沒有媽媽的哺育,你又如何上學長本事?
這裡,可能會招來“原生家庭有罪”論者言辭鑿鑿的詭辯,比如“媽媽,生我的時候,你向我打招呼了嗎?”比如,“養育,不是一場索取回報,而是相互滋養,我們不打招呼地把孩子帶來這個世界上,就要愛他如初。”言下之意,就是父母養育子女之前要給打招呼,既然你沒有打招呼養育了子女,疼愛是應該的,就不能為了家去上子女那裡要這要那,而子女呢,贍養父母是相互的,不贍養也不能責怪,因為父母生養的時候沒有打招呼。所以,一旦父母向子女提出訴求,就是原生家庭的罪惡了。
媽媽,這個人世間最崇高、最純潔、最神聖的詞語,是生命的孕育者,是家庭的締造者,沒想到經歷十月懷胎、分娩之痛後的媽媽,竟然成了“家庭罪惡”的“禍首”,不但在將死之時連親生的兒子苦大仇深不見,還要遭到自詡“正義者”們“義憤填膺”的口誅筆伐,這讓原本就在彌留之際不能見兒子一面、心裡疼痛的媽媽,無疑被這些“義憤填膺”的“正義者”們再補一刀。家,就此坍塌,親情就此再也不見。
這個新聞,從我看到後就一直如鯁在喉,不是滋味,不知道在時代發展的今天,人們的思維意識是發達了,但情感卻變得有些冷血了。
一年一度的春節已來,因為疫情的影響,有人留在漂泊的他鄉就地過年,也有人大包小包、托兒將女回到那個一年到頭也不曾回去的家。那麼,到底什麼是家?
簡單地說,家是人類居住的地方,既然是人類居住的地方,自然而然地就有了人的生氣,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煙火味、人情味、柴火油煙味以及媽媽噓寒問暖的疼愛味等等,這些味道融合在一起,就是家的味道,而家的味道就是媽媽的味道。所以,中國人常說一句話,父母在,家就在。
那麼,家究竟是什麼呢?家就是父母。
這正是每到春節,異地他鄉的遊子總要歷經千辛萬苦回家團圓的初心。因為家裡有十月負重、克服巨痛生下自己、又含辛茹苦、一把屎尿一把汗水養育了自己的媽媽。回家團圓,就是去看看媽,去看看家。這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的根本所在,因為每個人心裡還有媽,還有那一份對媽媽的念想和感恩。哪怕在自己人生的成長中,媽媽有怎樣的不是,但給了兒女生命,世間,沒有什麼比比生命再珍貴的東西吧!
既然生命是世間最真珍貴的東西,那就是說給了我們最珍貴生命的父母是最偉大的,我們為什麼要給了最珍貴的生命的人冷漠以對,甚至仇人相對呢?難道就因為不打招呼給了你生命就要與仇人相對?如果是這樣,那這世間何來的親情、何來的恩惠可談?人何須又要與沒有思維和智力的動物區分呢?不都是四肢發達、智力欠缺的豬牛羊馬狗嗎?又何須自詡為人比動物高一等呢?
其實,說實話,不認父母、不認家的人,與沒有思維、沒有智力的豬狗有什麼區別?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有一顆感恩的心,有與動物相比還有一點人情味,還有一點家的思維範疇,如果沒有了人情味、沒有了家的概念意識,那人就不是人了。不管你的花言巧語再怎麼華麗堂皇,只能說是聰明過頭了,而聰明過頭就是人和動物沒什麼差別。
那麼,春節已來,作為有智力、有思維的人,就讓我們懷著感恩的心,去看看我們的家,看看自己的媽媽,拋卻功名利祿,與媽媽一起好好過年才是本真、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