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脫單”這件事,那真的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呀。
有的姑娘異性緣超好,哪怕是隨便勾勾手指頭,身邊都會圍上來一大堆的優質異性資源。
可是,另外一些姑娘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她們長得不差,性格也很好,可在感情上她們卻屢屢碰壁。
大多數脫單不順利的姑娘,身上都會存在著一個明顯的特徵。這個特徵是:一直在被動的等待。
生活中,很多姑娘對愛情的理解都很理想化。
比如,她們會認為愛情就是一種“緣分”。兩個人在茫茫的人群中擦肩而過,你看了我一眼,我也看了你一眼,便產生了愛情的火花。
可是從理性上來說,這種一見鍾情式的愛情,出現的機率是非常低的。
如果我們總是偏執的,用這種單一且被動的方式去尋找愛情,最終我們收穫的很可能會是失望。
其實,愛情是一種主動的努力,而不是被動的幸運。我們必須要主動出擊,才能在茫茫的人海中用最短的時間尋找到最適合我們的愛情。
可是生活中,很多姑娘所謂的“主動”,都存在兩個致命的問題。
三分鐘熱度
很多姑娘看到別人成雙結對,心裡就會莫名的酸起來。
與此同時,她們還會下定決心一定不能再宅了,要多去參加一些聚會,多認識一些朋友。
可是踐行這些計劃不到三次,她們便會感到身心俱疲。然後在自暴自棄中,又重新回到了之前的狀態。
如果自身的狀態,也總是這麼迴圈往復,那麼她們的脫單之路,勢必會變得異常艱難。
怎麼才能改變在脫單這件事情上,三分鐘熱度的狀態?
其實,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你把脫單的目標定的太大了,從而很難在脫單的過程中接收到正向的反饋。
舉個例子來說:
一個體重高達170斤,並且從不運動的胖姑娘,有一天突然立志要減肥,並且來到了操場上。
由於減肥心切,這姑娘給自己定的目標是,今天要圍著400米的操場跑上十圈。可實際上,她的能力僅僅足夠支撐他跑兩圈。
跑完第一圈的時候,這姑娘已經累的氣喘吁吁了。她站在操場上看著還沒跑完的路,內心升騰起了巨大的失望:
“這才剛跑完一圈,自己就已經累得精疲力盡了。剩下的那九圈怎麼可能跑的完呀?看來,我真的不適合透過跑步來減肥,還是再想想別的辦法吧。”
這個姑娘很快就放棄了。
如果這姑娘給自己定的目標是,今天只需要跑夠兩圈呢?
跑完第一圈之後,她肯定很有動力,繼續去跑完第二圈。
她每天都能堅持跑兩圈,慢慢的她體能就會增加,從而具有跑三圈的實力。在這個時候,她就可以把跑步的目標定為三圈了。
她再不斷的去堅持,三圈就會變成四圈,四圈變成五圈,一直到她能夠完成十圈的目標。
感情也是如此。
在最開始的時候,一定不要給自己定太高的目標。
以此為目標,且不說質量的問題,這個數量就很難堅持。
之後,再不斷的提高對自己的要求。這樣很容易能接收到正向的反饋,進而一步步的完成自己的目標。
內心缺乏擇偶標準,盲目主動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人在沙漠裡迷了路,他踏著滾燙的沙子拿著一小壺淡水,足足走了三天三夜。可最後,在離沙漠綠洲不到一公里的地方,他卻一頭栽在地上死了。
事後,救援人員沿著足跡,測量了他走過的路。經過初步的估算,這個人用三天三夜的時間,足足走了將近150公里的路。
可最後,離獲救還有一公里的路程時,他卻堅持不下去了,這完全是因為進度條。
如果那個迷路的人手裡有一個進度條,這個進度條告訴他,他只需要再走一公里就可以獲救,那他肯定是能堅持下去的。
可是,他並沒有那個進度條。即使綠洲近在咫尺,他還是失去了堅持下去的勇氣。
感情也是如此。
在脫單這條路上,我們之所以容易放棄,就是因為我們的內心沒有一個“進度條”。
為什麼沒有“進度條”呢?
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的擇偶標準。沒有方向的船,東西南北風都是逆風。
只有先知道了自己的擇偶標準,才能明確努力的方向,進而對整個脫單的程序,有一個大致的把控。
沒有這個擇偶標準,在脫單的路上走每一步都會很艱難。怎麼才能知道自己的擇偶標準呢?
其實,可以使用“排除法”和“倒推法”。
“排除法”是,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的時候,可以想一想自己不想要什麼。排除掉了那些絕對不想要的東西,就更容易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了。
而“倒推法”則是指,從自身的需求出發,去推導滿足我們需求的條件,進而一步步的確定擇偶標準。
舉個例子來說:
你的需求是,找到一個特別懂你的男生。那就可以想一想,一個什麼樣的男生,才能夠做到懂你呢?
兩個人的學歷、受教育背景得差不多吧?
兩個人的性格、興趣愛好得有共通的地方吧?
另外,兩個人面對面聊天的時候,最起碼能聊到一塊去吧?
如果兩個人總是話不投機,“懂”的感覺又從何談起呢?
你看,經過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倒推,我們的擇偶標準就會越來越明確,越來越具體。之後,按照這樣的擇偶標準去尋找異性資源,我們肯定會事半功倍的。
除了“倒推法”和“排除法”之外,找到自己的擇偶標準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歸類對比法、心理映象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