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個動詞#
1月29號。
突然接到通知,兒子學校配合國家疫情防控的管理要求,實行“就地過年”,不能回來了。
因為他學校的特殊性,其實我們在心裡一直是有這個擔心的。
連續六天的期末考試,這期間我們聯絡不上他,雖然隱隱覺得不安,也一直抱有希望。畢竟他所在的學校和我所在的城市都是低風險地區。
因為有了心裡準備,在他考完試把這個訊息告訴我們的時候,我沒有想象中那麼難過。
我安慰了他幾句。
比如:能和同學一起過年也是一個特別的經歷。
還有什麼:大家在一起過年多熱鬧啊。
等等。
沒想到他卻反過來安慰我說:你和我爸好好的就行。
他說,他因為上個學期有一門功課掛科,所以這次考試特別緊張。
接下來又說:你們別對我抱太大期望,我周圍優秀的人太多了。我這種成績無論走哪條路都會很辛苦,以後的路我要自己走。
他的話讓我心裡很難受,我突然意識到孩子壓力一直很大。
第二天,他更新了QQ說說。
“春風秋雨一杯酒,平添幾分愁,入夢昨日憂,歲月霜雪共與謀,不見塘池因風皺,卻染白髮絲縷,倚欄問空樓。
蒼梅柳綠,日月虹霓,枯枝衰草連天齊,低吟離辭花落泥,可憐家書催人老,何日是歸期,提筆長噓唏。”
看上去好像滿不在乎的樣子,還知道安慰我們,但是他的詞裡全是鄉愁。
孩子是真想家了。
這兩天翻看以前給他寫的日記,他一點一滴的成長片段在腦海裡清晰呈現。
在他五六歲的時候。
有一次我在玩電腦,他無聊地在我身後扒拉我的頭髮。
“媽媽,我能揪一根頭髮嗎?”
“你要幹嘛?”
“我想把你的頭髮種在花盆裡。”
我回頭看他。
“這樣就能長出另一個媽媽了,一個陪我玩,一個陪電腦玩。”
......
小學二年級的時候。
一個星期天的早上我喊他起床去跑步。
“今天不想跑了。”
“為什麼啊?”
“我在想一些重要的事情。”
“什麼事情?”
“關於愛情的事情。”
......
於是我知道了他喜歡的女生的名字。
他喜歡那個女生,從小學一直喜歡到高中。
但是他也只是暗戀。那個女生學習一直比他好,長得也漂亮,是他心中的女神,他連跟人家說句話的勇氣都沒有。
六年級的時候。
他說:我以後要是青春期了,你別生我的氣啊。
我回答:沒事,你青春期的時候,我正好更年期。
......
高三的時候,終於有另一個女孩子走進了他的心裡。
同樣的,學習比他好,性格開朗活潑。
17歲那年冬天,他第一次送女孩禮物,我和他一起在某寶上挑了好久。我覺得我好像比他還要激動。
17歲,就該好好談個戀愛呀。
我一頁一頁地翻看著日記,不由得唇角勾起。
可是我也發現了一個問題。
從他小學三年級開始一直到中考這一階段,日記的內容記錄的幾乎都是每次他考試的成績,隨著他成績的滑落,我日記記錄的內容越來越少,很多時候就僅僅是記錄了一下成績單。
尤其是高中三年,連成績單也懶得記錄了。他成績最差的時候在理科生裡幾乎是倒數了。
中考之前,我們把目標訂在市最好的高中,一模成績出來後我們降低了一點標準(因為他考了一個初中三年來最差成績)。
高考之前,我們把目標訂在上一個二本的醫學院校,一模二模成績都不理想。
那時他就對我說:媽媽 ,如果我最後高考失利了,你就別管我了。
結果是,中考以後他如願以償上了重點高中,高考成績考出了三年來最好成績,上了一所令人滿意的大學。
我逢人就講:我兒子是一個考試型選手,關鍵時刻總能頂住壓力。
我還對他說:你看,你要是早知道努力可能會考的更好。
他卻說:你們不知道我其實已經盡力了,不可能考的更好了。
那次以後,我才體會到兒子一直很辛苦,壓力很大,是我們對他的期望太高了。
其實,他從小到大都是一個普通的孩子。沒有當過班幹部和三好學生,沒有參加過演講比賽、作文競賽。不會唱歌跳舞,不會畫畫,也不會任何的樂器。
雖然喜歡運動,因為身材單薄也只是一個愛好而已。
總之,沒有任何的過人之處。
可是哪個孩子在家長眼裡不是最好的呢?即使不是也不願意承認啊。
當然他也有很多優點。
他愛寫詩,喜歡閱讀,痴迷運動。
他有毅力,也能吃苦,彬彬有禮。
雖然是我看著他成長,但是我知道很多時候他也讓我們成長。
在他身上我學到了很多。
有一次兒子和表哥約好了打球。
到了約定的時間哥哥卻沒來。
我給他哥打電話,原來還在睡覺。兒子:看你把人家吵醒了吧,多不好。
我振振有詞:是他失約在先,是他不遵守時間,不遵守時間是不禮貌的行為!
兒子:我們是兄弟。
我頓時啞口無言。
兒子一個不常聯絡的小學同學在群裡借網球拍,兒子主動提出要借給他,並跑去商店用自己的零花錢買了新的把膠換好給人家送過去。
還有一次在談話中我說了他最好朋友的“壞話”。
他很嚴肅地說: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你不許說他。
年級踢足球比賽,他從一開始負責班級球隊訓練,買隊服,可到了真正比賽的時候卻把隊長的位置讓給了別人。
他是球場上最讓隊友信賴的助攻。
朋友在他心裡有時候比我們還重要。
我其實是挺欣慰的。
關於畢業以後的去向,那天他說:我想做一個隨遇而安的人。
好吧,我妥協了。
我不在乎你是平凡還是優秀,我只在乎你內心是否真的快樂。
如果做一個“隨遇而安”的人,能讓你覺得開心,又有何不可?
那天在聊天快結束時,我對他說:我們不給你壓力,也不替你選擇,走自己想走的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