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萬家團聚的日子,多少人心心念唸的就是能回家過個春節。
但是,如果你有個控制慾旺盛的父母,那春節就不那麼好過了。
從婚姻大事到飲食起居,從工作抉擇到日常交友,控制慾旺盛的父母總是時時相伴。
同事小王是一個自律性很強的男性,每天堅持鍛鍊,學習英語,彬彬有禮,溫文爾雅,加上不抽菸偶爾喝酒,在公司可以擔當新世紀好男人樣板。
這樣的一位男性,在家卻深深不得其母信任,凡事必問,凡事必管,視如未成年兒童。
公司在非洲有專案,小王層層選拔終於得以參加,電話告之其母,其母本身很開心,但隨後幾天和別人閒聊過程聽說非洲危險,便時時刻刻阻止小王前往。
無論小王是講事實還是擺道理,其母就是不信,堅稱非洲危險。
"你不知道,你審計廳王叔叔說非洲..."
"我跟你說,我這是為了你好"
"你沒有思考過,你沒這個能力"
"在非洲你連飯都吃不上,你根本不瞭解"
"我跟你說,這件事你要聽我的"。
一句一句威力十足,猶如刀割。
三十歲的人在父母眼裡是孩子,那青少年們更要嚴加管理了。
同樣的,湖南衛視《少年說》也反應了家長們同樣的問題。
比如這位女生,她走上講臺,對母親喊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從小到大,我的演講幻燈片、手抄報、筆記,還有錯題本,都是我媽媽幫我寫的。”
而母親的回覆是
我幫你整理,我實在受不了你的磨蹭。
你現在完成作業的質量很低,時間很慢。
我不知道你在磨蹭什麼。
孩子能走到全校面前喊出自己的心聲,說明她已經扛不住父母的管控。
但是母親卻依舊我行我素,甚至還把問題歸咎在孩子身上。
這就是無數擁有旺盛掌控欲的父母的孩子的日常,無論是青少年還是人過三十,只要有分歧,那必然要一戰到底,必然是晚輩錯在先。
這也是我們在這裡探討的主題。控制慾旺盛的父母是如何做到殺傷力十足的。
一個控制慾旺盛的父母大概能分為以下幾個型別。
都為你好型控制。一切從"你"的角度出發,"為了你好"是萬能論點。無論你如何辯論,如何理論,只要父母論據立不住腳佔了下風,可以立馬引出此點,一切回到分歧原點,就算你搬出三大定律,都能直接推翻,直到徹底將你打壓服帖。
自我犧牲型控制。
"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離婚了"
"要不是你我早就當上XX了"。
自己失去的一切都算作為孩子的付出,失去的一切都找到了高尚的理由。
必求回報式控制。
時刻告訴你養育多麼辛苦,犧牲了多少,時刻灌輸給一粥一飯必思日後回報,不是物質回報實則精神壓迫,如有反抗就是對不起養育之恩。這樣的關係中,父母變成了債主,一邊施捨一邊不捨,家庭關係陷入互相折磨的惡性迴圈。
他人模板型控制。
考慮孩子的大事不是根據客觀現實,而是以他人的模板為參考。在任何一個時間節點,都要做到分秒不差。上學時要青燈古佛清心寡慾,畢業一過立馬奉子成婚。曾經告訴你戀愛如同洪水猛獸,過後恨不得立馬傳宗接代。這樣的情況,還經常伴隨著橫向比較,處處透露出望子成龍的期盼,將別人家的孩子時時掛在嘴邊。
每個人都痛恨控制慾,但是成為家長卻變成了控制狂。據瞭解,控制慾是一種廣泛存在於社會的現狀,他的存在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我們可以發現,在有一個強勢控制慾的家庭裡,多多少少都有這麼些原因。
一是不能意識到孩子的成長。
大多數控制慾旺盛的父母,從小習慣替孩子做出一切決定,也許培養出了孩子正確的三觀,但卻讓孩子喪失了獨立性。這類家庭出生的孩子,往往缺少自我做出決定的魄力和勇氣。反過來,孩子的抉擇無能更助推了父母的控制慾。"他不行""他沒本事"是父母進一步控制的藉口,也是不得不"包養"孩子的無奈。
二是對孩子離開的恐懼。
有一部分孩子,離開了父母,經過了社會的摔打,不斷成長進步,成為了一名有擔當有責任感的成年人。但是,父母沒有看到孩子成長進步,他們眼中子女還是那個未經摔打的孩子。
眼看著孩子越發主見,一方面害怕孩子吃虧受苦,走錯道路,另一方面則是擔心孩子能力超出自己管控範圍,損害了自己的權威。從而產生了,"不管怎麼樣你就要聽我的"一系列迷惑行為。
三是對自身老去的無力。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本是人之常情,不過人們在面對老去時,總不會那麼從容。
很大一部分人類控制不了別人,控制不了自己,只能將自身的將情緒發洩在自身子孫後代身上。
有些是領導幹部,退休了還要家人繼續充當下屬,有些是家庭婦女,要透過和配偶、孩子辯論,樹立自身權威。透過以上種種,塑造"我還在壯年"的假象。
四是不和睦的家庭。
我們觀察發現,擁有控制慾超強父母的家庭,家庭關係多不和諧。大多表現為一人過於強勢,大男子主義或者女強男弱。究其深層原因,是家庭關係的失衡,兩人不能達到勢均力敵的平衡點,這種家庭中常見到夫妻中一人逃避責任,另一方則過分強勢。
作為子女,我們沒有選擇父母的餘地,那要如何才能改善父母的控制慾呢。其實,能夠意識到這個問題,基本就已經邁出了第一步。面對強勢的父母,我們沒有太好的辦法。
一方面做好自己,證明給父母"我有這個能力";
一方面適當保持與父母的距離,加快獨立自主的步伐;
最後有策略性的商量,聰明地打交道。要知道硬剛沒有好果子,父母永遠是出於好意。
而對於父母,我們要在這裡給予忠告。
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延續,更不是個人的財產。
過度的越俎代庖不僅不能帶來家庭幸福,反而會反噬整個家庭。輕則培養出一個巨嬰,失去獨自生活的能力,重則承受不了社會和家庭的壓力走上極端。
十二年不回家的北大才子王猛,弒母的吳謝宇,還有無數無法脫離心魔自殺的優秀青年,都是極端失衡家庭釀成的悲劇。
說到最後,春節快到了,孩子已經長大,其實學會放手何嘗不是一種能力呢。
就像《春節自救指南》中所唱的
春節自救靠智慧,還需要愛常相隨。
有愛相伴不就夠了,管那麼多幹什麼呢,您說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