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一個人,感覺不到對方喜歡自己,該不該放棄,或許用幾家歡樂幾家愁來回答比較恰當了。每個人對感情的態度不同,出現的結果在外人眼裡也就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了。
在感情中總有一些一輩子為情所惑的人,我們把他們叫做執迷不悟也好,讚賞為情深似海也罷,或許在他們的內心世界裡,那種苦苦得不到感情才是愛才是生活的真諦。
同樣我們大部分人也非常理智,當自己所喜歡的人不喜歡自己的時候,雖然有很多不捨,有很多不甘心,還是讓自己活在了紛繁的生活裡,最終讓自己活成了現實的人。
或許對感情執念很深的人,在別人看來結果是痛苦的,自己也明白那是愛而不得,但藏在心裡那深深的愛一直引導著他們,或許其中自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歡樂存在吧。
反觀我們活在現實中的人,或許在接受了現實之後看起來很歡樂,但藏在心底的痛一旦被挖掘出來,也會忍不住感慨萬千,甚至老淚縱橫,悲慟不堪。
終究是一種痛,或許要用一生去感受,都是痛並快樂著,一種隱藏起來,在表面的歡樂中,把痛凝結在心頭。一種讓這種痛仔細發揮,享受這種痛所帶來的快樂。
看到這個問題時,第一時間我想起了金庸老先生《天龍八部》裡的遊坦之,那個遭受了橫禍看起來很懦弱的男子。他的一生在遇到了自己喜歡的人之後點燃了生命的意義。
在遇到阿紫之後,這個落魄的男子的桃花徹底盛開了,在他的一生中演繹了一個男子從軟弱可欺到逐漸強大,在擁有了一定的實力之後整個人生的變化,唯一不變的是他對阿紫的初心,那是他生命的全部。
為了博喜歡的人歡心,可以把自己當作一個大風箏,為了能夠和阿紫在一起,不惜毀了容顏,成為專屬於阿紫一人玩樂的鐵頭人。
或許剛開始阿紫並明白他的心思,但到了後期,阿紫明白了他的心思,卻依然在處處利用這個痴情的男子。
在遊坦之的心裡,只要能對喜歡的人好,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以身試毒有什麼,戴上難看的鐵面具又有什麼,甚至把眼睛給予對方又有何懼。畢竟到最後的結局,他是連性命都可以為這個喜歡的人所付出而毫不足惜的。
無獨有偶如果遊坦之是金庸老先生筆下一個痴情的愛而不得的人物形象的話,在《神鵰俠侶》中郭襄對楊過的感情可謂是如出一轍了。
郭襄對楊過的感情就像楊過小龍女的感情一樣,即便是隔了十幾年,依然不能放下,在情到深處的時候也會採用殉情的方式來表達內心深深的愛。
郭襄在目睹楊過跳崖的時候不也是毫不猶豫有同樣的舉動嗎,而且在經歷了生死的體驗之後,被楊過救起,懷著深深的愛對楊過提出了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要求:不允許楊過輕生,要他好好活下去。
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不要也要讓喜歡的人好好生活下去,這算是一種極高境界的捨生取義了。其中包含的感情難道對方會不懂嗎?
當最後得知楊過終究能和小龍女終成眷屬的時候,郭襄也是選擇把愛深深的埋藏在心裡,雖然她選擇了出家,創立了峨眉派,但對楊過的感情從來不會因為出家而改變,她只是對外封印了自己的感情。或許這也算是一種放棄吧,或者說是選擇了另一種愛的守護會更合適一些。
透過這兩個小故事,我們就能深刻地感受到喜歡一個人,感覺到對方不喜歡自己的時候,理智上放棄是最好的選擇,但通常人們很難選擇去放棄。
以上只是小說中虛構的人物,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口中所說的浪子不正是這樣的人物的原型嗎?感情是一份很珍貴的情感,如果我們實在不能得到這份感情的時候,個人感覺做一個世俗的人挺好。
這裡的世俗並不是想象中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的世俗,而是在現實生活中做一個普通的人,那些得不到感情,不妨就隨他去吧。
做一個現實的人,順勢而為,把那些得不到感情儲存在內心最私密的地方,如果隨著時間的消逝,能夠塵封起來就儘管塵封起來就好,也不必去打掃。
就算是偶有感慨,感慨一番就好,繼續讓他束之高閣。畢竟當前那個與自己為伴的人,當前的家庭,當前的生活才是當下腳下要走的路。
在理智的情況下,道理總是很容易就被接受,但一旦遇到了感情,道理就顯得弱不禁風。果斷放棄是明智的選擇,同樣也是一種艱難的選擇。
如果最後能夠明白愛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幸福一些,我想大部分人就不會被這樣的感情所牽制了。揮慧劍斬情絲,落得一身輕鬆,其實在無意之間也遵循了捨得的道理。
如果你是一個凡夫俗子,需要為五斗米折腰,上需要照顧80歲的老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孩童,不妨讓自己現實一些,那些無畏的煩惱或許讓自己感覺很美,但不是你能享受的。
活在當下,在平凡中磨練自己,等你有實力的時候,那些放不下的感情才會是一種珍貴的財富,否則的話就是你生活中的絆腳石。因此要不要放棄請君自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