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過年之時,總有一波“親情陪伴”的煽情。卑之無甚高論,宣染親情陪伴的可貴,說到底,就是“父母在不遠游”的翻版。
逢年過節,闔家團圓,歡聲笑語,確實是一個美好的場景。只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口流動的速度越來越快,離家外出的人越來越多,對於不少人來說,親情陪伴在成為稀缺品的同時,宣染“親情陪伴”也就成為一種焦慮。
“父母在,不遠遊”,這是古訓,出自孔子之口。“父母在,不遠遊”,是強調子女應該奉養父母,陪伴在父母身邊,可見“親情陪伴”的思想,確實是源遠流長。
在古代,在小農經濟社會形態下,人們不離故土,祖祖輩輩一直是長相廝守,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親情陪伴”並不是特別難的事。只是,這樣的歲月,看似“靜好”,也只是“靜”而已,並不見得“好”。在生活艱難的情況下,一家人長相廝守,其樂融融,只是一種虛幻的感覺。只是,現在很多人,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好了,漸漸忘卻了生活中的艱難困苦,而放大了“親情陪伴”的虛幻美好。
在我小時候,那時沒有現在這樣的人口流動,一家人在一起生活,是最平常的事,當然春節時闔家團圓也是常態。只是,當時的生活實在是太艱難了,以至於過年時,想做出一桌像樣的年夜飯,都感到很有難度。那時的年夜飯,其實也就就是做出六個菜而已。因為生活艱難,雖然不缺“親情陪伴”,但其實並不那麼美好。
那個時候,人們的一個重要追求,就是走出鄉村,跳出“農門”,只是,那個時候,想要走出鄉村的機會並不多,一個最常見的路徑,就是努力讀書,考上大學。孩子考上大學,走出鄉村,到城市生活工作,自然就會缺少對父母的“親情陪伴”,至少會比那些在家鄉務農的孩子,要少很多跟父母“陪伴”的時間。但是,父母會為了追求“親情陪伴”,而讓孩子長守鄉村,而不讓孩子讀書考大學嗎?天下沒有這樣的糊塗父母吧?
即使在古代,人們也未必會把廝守鄉村作為人生的理想,讀書參加科舉考試,就是一個正經的理想追求,科舉高中,肯定就要離開家鄉。因此,在古代還有一個說法,叫做“好男兒志在四方”。再者,我們讀古詩詞,詩人雖然哭著喊著說思鄉之苦,可是,卻要一次又一次的辭別家鄉,到各地遊歷。這思鄉之情,雖然不好說虛情假意,但也只能是看作一種話術罷了。
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在生活不再艱難的時候,人們把“親情陪伴”掛在嘴邊,感覺“親情陪伴”是如此的可貴,平心而論,“親情陪伴”與“志在四方”相比,充其量只是一種小情懷而已。
強調“親情陪伴”的可貴,其實就是“父母在不遠游”的現代翻版,雖然販賣焦慮極易引人共鳴,“父母在不遠游”的舊瓶,裝上“親情陪伴”的新酒,不管有多濃烈,還是顯得淺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