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曾經有一個男人對我說,揹著我就像揹著整個世界,他就用滿嘴跑火車的甜言蜜語,把我的整個世界摧毀了。俗話說得好,人生何其苦。

——摘自非誠勿擾語錄

首卷語:

婚姻是兩個相互愛慕的群體組成的家庭的一種模式,也是人們完成自然生活的一種規律,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們選擇不結婚,我們把這些群體稱之為不婚主義者。

有人說了,這些人選擇不結婚是對自己不負責,對父母不負責的。可是人們有權利對自己的過什麼樣的生活做決定,為什麼一定要選擇婚姻這條路呢?

說到生活選擇,我們要正視一點,在人們的基礎物質條件超出了自己預期的目標之外,人就會調整自己之前的生活狀態,其中也包括人的愛情觀和婚姻價值觀。

“‘婚姻制度即將消亡’這個說法並不準確,準確地說是婚姻制度開始式微,開始走下坡路了。”

在我們當今的社會中,達到結婚年齡的人口比以前增加了許多,但是存在高離婚率的現象,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適齡結婚人口選擇晚婚,甚至選擇不會結婚。

當下,不婚主義作為對婚姻制度的反抗,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選擇不結婚的人口比重在增大。

也就是說,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人不會按照社會發展規律結婚生子,而是傾向成為一名不婚主義者。

這是真真切切存在的社會現象,並且隨著年輕人成長,不婚甚至恐婚將會更加盛行。問題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成為不婚主義者呢?

婚姻對女性的影響和傷害

婚姻在人類發展過程中有著很長的歷史,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性愛的結合,還與生產資料的分配以及機會成本有關。

經濟學上有個概念叫機會成本,它指的是我們從一系列互斥的選項中,選出了最好的一項時,我們與此同時就失去了所有擁有其他選項的機會,失去了其他次好選項的價值。

打個比方就是,在選擇另一半的時候,我們會在大部分的同性群體中選擇自己最中意的那個人,在選好之後就會放棄其他的條件優秀者。

這句話聽起來一點都不浪漫,但所有恐婚的個體心裡,可能或多或少、或模糊或明確,都有過這樣的考慮。

在人類進化的原始階段,人與人之間的結合是隨意發生的,社會秩序還沒形成和完善,是否發生性行為是由供養關係而不是血緣關係決定的。

女人因為生育而成為神祗,有權利與想要性交的任意一個男性發生關係,這也是當時的母系社會的制度。

當部落和國家等社會組織出現以後,婚姻作為政治籌碼出現。從部族的通婚,到國家統治者之間的“聯姻”,都是試圖透過婚姻來達到政治目的。

直到社會發展的今天,那些富豪家庭仍然把婚姻用於結盟和理順財產繼承關係上,所以生在有錢家庭也未必是件好事兒,婚姻選擇上還是不能由得自己。

在自然小農經濟社會中,婚姻則是一種勞動的分工組合,即所謂“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用經濟學的話說,就是組合融資辦企業。

而在現代社會中的老百姓,婚姻則是為了組成一個家庭,被看作是一種歸宿,是為了擔起社會上養育後代的責任和義務,同時滿足日常生活需要。

婚姻的起源也和財產的保護有關係,是從父系社會發展而來,在那個時代的社會婚姻中,女性是作為“物”——一種可供交換的財產,而不是“人”存在的。

但人類社會發展出現了農耕文明後,私有財產出現,人類的首要任務是保護私有財產,同時婚姻的出現也讓妻子成了丈夫的財產。

當人類徹底邁入農業社會後,女性無法在自己的婚姻上做主,社會把女性作為財產看待。

在當今的社會中,為什麼會有很多女性都是不婚主義者,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很大一個原因就是這個社會中依然存在著對女性不平等和歧視,甚至還存在一定的被物化的現象,並且女性通常在婚姻中付出的更多,人們對婚姻還殘留著很多封建時期的思想。

比如在思想開放的今天,還有很多男性認為做家務和照看孩子是女性的必要職責,女人不僅要自己賺錢做好工作,還要扮演好母親和妻子的角色,同時還要孝順公婆等。

米勒在《親密關係》一書中指出,女性和男性同時具有工具特性和情感特性的重要性。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的文化知識也慢慢地開始富足起來,在經濟能力上不需要再依靠男人才能生存,精神上也會透過其他方式滿足自己,因此,婚姻對她們來講壞處比好處要大得多,結婚就是一項得不償失的選擇。

首先結婚對女性的生理傷害就很多,尤其是在生完寶寶以後,如果在得不到很好的照顧的情況下,就會導致各種生理疾病,嚴重的可能會導致抑鬱症發生。

也許男性讀者看到這裡會覺得女性很矯情,但事實就是如此。前幾年的孕婦跳樓事件就是這樣,因為生孩子引發的跳樓事件足以說明,婚姻帶給女性的並非生活上的幸福感而是無盡的傷痛而已。

逐漸城市化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大,不僅僅是經濟方面,人們的消費水平、生活理念也會產生不同。

小城市的環境稍微閉塞一些,與外地交流的文化程度比較低,所以人們更強調親近關係和人情世故。大城市中,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生活打拼,即使你的穿著標新立異,也不會有人對你評頭論足。

現如今,結婚是一件高成本的事,兩個人結婚,房、車和存款必不可少,有些家庭在彩禮和嫁妝上爭執不休,甚至會因為男方給的彩禮不夠多推遲婚禮或者分手。

而婚後婆媳矛盾和生育的高成本也會使許多人產生恐懼的情緒,許多人因此望而卻步,尤其是近來新聞上多次出現的家暴事件,以及新出臺的離婚冷靜期增加了女性對婚姻的恐懼。

城市化步伐加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提高了生活成本,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絡越來越少,更多的人傾向於選擇獨居生活。

心理需求

歸屬感和安全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心理需求,在以前,婚姻制度可以實現這樣的需要,然而在當代,人們可以透過其他方式滿足自己心理上對歸屬感和安全感的需要。

婚姻在當代人眼裡,是一項高成本、高風險的選擇,有很多人對其避而遠之。

目前,主要的適婚年齡人群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的觀念中相較有兄弟姐妹的人而言會比較自我,遇到戀愛和婚姻上的事很少會選擇妥協。

與此同時,受個人主義文化的間接影響,這些人對婚姻的態度相對來說比較消極。在《婚前21天》請來了傅首爾夫妻兩人,在節目中傅首爾說:“傅首爾認為女人不一定要依附男人活著,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但嫁給老實男人並不幸福。

從另一角度看,當下盛行的消費主義強調活在當下、注重享樂,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感官刺激和部分心理滿足,而長久的依附才能看得出婚姻背後的辛酸。

還有一部分人群,父母的婚姻矛盾和創傷使他們不相信婚姻會給人帶來幸福或是更好的生活,打算趨利避害,獨自一人過完一生。

在如今社會,人們看待婚姻越來越理性,高離婚率和高出軌率讓人們重新反思步入婚姻的殿堂是否真的意味著是人生的成功。

婚姻制度是在群體無意識狀態下產生的,當代人強調自我意識的覺醒,對婚姻制度會有更理性的看法。

不婚主義逐漸成為一種社會現象,是時代進步的產物,也是人們對長久以來形成的婚姻制度的批判與反思。

結語

一輩子很長,未來的人生還需要很多時間才能走完。但是一輩子也很短,路走完了,心願還沒完成。

在大部分的人看來不婚的人們的代價就是他們沒有家庭的溫暖,沒有固定的情感,老來沒有膝前的歡聲笑語,沒有閤家之歡。但是他們有自由、有更多的生活自主權,這些就是結婚的人所沒有的。

可這也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已,不是嗎?只不過和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娶妻生子,三世同堂一樣,這也是一種人生的方式,沒有什麼需要承受代價一說,只是一種人生的選擇。誰又規定了一個人必須結婚或者嚮往婚姻呢?

這類群體只不過更崇尚自由,節奏跳脫,流連於不留下姓名的雙人床上,你情我願,不帶走一片雲彩;他們明確地拒絕愛情,告訴你他們的立場。

或許在堅守自己的道德的同時,能做到不欺騙不隱瞞,正視感性上變化,遵循理性上的結論,這或許才是一個不婚主義者應有的生活態度。

今日話題:

大家認為不婚主義的現象是好還是不好呢?真能促進社會進步?真是明智的選擇嗎?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管不住別人的嘴,就守好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