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城鎮化的快速推進,無論學歷高低,八零後及之後,不管是被動的或者是主動的,絕大多數已經不同於父母,告別了土裡刨食的生活,說享受工業文明帶來的便利也好,說被動適應生活也好,進了城市安營紮寨。伴隨著這巨大的變化,八零後以及之後的九零後,零零後,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也悄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時刻影響著大家的生活,有時是歡樂,有時就是衝突了。

朋友李陽,農村長大,大學畢業後經過多年的奮鬥,終於在城市買了房安了家,生活越來越好了,孩子看著就上幼兒園了,李陽的愛人就說,把公婆接過來吧,一來呢老人年齡大了,平時工作忙回去的時候少,不放心,二來呢順便接送一下孩子,都要上班再加上接送孩子兩個人就忙的顧頭不顧尾了,找個保姆不放心經濟上壓力也大,爺爺奶奶最合適,老人孩子共享天倫,都能照應上。於是李陽就開始做父母的工作,經過好多次的商量,老兩口最終答應進城。陌生的環境,陌生的鄰居,兒子兒媳只有晚上回來,如果不是孫子讓老兩口的生活有點話題,兩個人都快憋出病了。

願望是良好的,現實確實殘酷的,生活習慣、教育理念、處事方式的不同很快把美好的願望打的七零八碎。老人從內心裡不願離家,各種不適都忍著憋在心裡,為了兒子,為了孫子忍吧,等孩子上了小學,說啥也要回老家。兒子兒媳這邊也忍著。李陽打小敦厚老實,工作非常忙,壓力大,乾的多失誤就多,這天被同事和領導埋怨了,被坐著不幹活的人奚落了,心裡不痛快,回到家,看到老爸老媽又喂孩子吃東西,心裡不痛快但還是忍了忍,回到房中媳婦又說父母早上起的太早,吵得睡不好,父母衛生習慣不好,上廁所老忘衝…。晚飯吃飯的時候老爸又唸叨起老家一遠房親戚借錢的事,幾句話不對頭,兒子、老頭一下子沒憋住,一家人就吵了起來,這一吵不要緊,老爺子說啥也要回家,老媽沒說啥,一直掉眼淚,實在是大晚上沒有回老家的車,一家人才安靜下來,但一夜無語,第二天,倔強的老爺子還是回家了,老媽也想回,但晚上老爺子還是勸老婆子留下,兒子心裡難受,想跟老爹道歉,話到嘴邊沒說出口,老爺子沒讓兒子開車送,坐上大巴車的時候,眼圈紅紅的。

思想和意識的變遷

在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湧入之前,也就是九十年代之前,農村社會依然是延續了兩千年的農耕文化占主導地位,老、中、小生活的環境閉塞,圈子固定,在基本相同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三代人文化層次、思想認識、圈子文化的整體認知也基本相同。所以自打工潮出現之前,父母與孩子,甚至爺孫之間,代溝並不明顯,無代溝好溝通,自給自足的小農時代除去物質層面相對是和諧的。

在農村,人們在固定的村規民俗之內處理著各種各樣的關係和事情。輩分,五服這些詞彙對於四十歲以下(八零後)的人來說已經生疏,但回到農村,這些詞彙還有著生命力,處理紅白喜事各種重大事件,還得依著這些舊的風俗。

八零後及之後出生在農村的孩子們,長大後,不約而同的走進了城市,只是方式不同,但走出農村的原因歸根結底大抵相同,就是農村無法承載這一代人的生活。

為了紮根城市,這些不同於城裡孩子的年輕人,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艱辛。在農村的童年經歷,總結的經驗在城市裡是那麼的純樸,有時純樸的幼稚,學習方面由於教育資源的差異也存在著差距。離開農村的爸媽,在舉目無親的城市落地生根,在這個過程中思想不斷受到衝擊,但來不及太多的思考只能埋頭苦幹。好不容易在城市落腳成家立業後,新的家庭與自己的農村老家越走越遠,不僅僅是距離的變遠,還有與老家人親情的變遠,思維模式、行為習慣的已城市化,讓農村長大的孩子與農村漸行漸遠。

和父母不斷拉大的思想鴻溝

八零後已經邁入四十不惑的門檻,上有老下有小的老話兒變成了現實,把父母接到城裡生活是每個兒女行使孝道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各種喜怒哀樂其根源就是代溝,這個代溝就基於時代的巨大變化。

兩口子若都來自農村,好不容易在城市有個落腳的地兒,兩口子要上班孩子沒法帶,想有個人照應,父母是首選,為此就拉開了如同電視劇一般的家長裡短悲歡離合劇,但這個劇不同於鄉村愛情的農村家庭劇,也不同於都市家庭劇,這部劇裡的主線是老舊農村思想和城市快餐思維的激烈碰撞和極度容忍內的相互妥協。從農村父母不願意,不喜歡,難容入城市生活為起點,以各種各樣的結局為劇尾。

作為老人,農村是一輩子生活慣了的地方,有熟悉的人,扔不下的屋,撂不下的地,愛惜著每一顆成熟的糧食,在農村他是主人,他按著老祖宗流傳下來規矩行事,雖然老套死板,但是在他們心裡這樣子的生活才順當。

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引發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作為城市化程序中,從農村走進城裡的八零後,真心的希望我們的孩子也和自己一樣,與父輩直角產生這麼大的代溝,而對於那些因父母進城務工產生的留守孩子們,也能儘快實現城市化,不要讓他們的後代重複他們的故事。

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女孩子年輕時犯的錯,很可能要用一生去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