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沉默的螺旋”這個詞是在奇葩說中,是在討論一道“被誤會了要不要澄清”這個辯題時,其中邱晨提到“沉默的螺旋”,其中她說道:“如果你選擇沉默,那麼那些原本支援你觀點的人、想幫你發出聲音的人,他們會覺得孤單沒有依靠。所以當你被誤會了,別安安靜靜地選擇不解釋,你的沉默只會讓真相離你越來越遠。”這句話令我十分的觸動,也讓我思考了許多。因此我打開了這本書,細細瞭解何為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理論基本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迴圈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
諾曼依通過了多種調查方式來檢驗此理論,例如:坐火車測試、模擬公共環境等等。以此來證明此理論的真實可靠性。從這之中我體會到了沉默的螺旋理論的核心,也理解了沉默的螺旋啟動的原因。
沉默的螺旋啟動的原因實際上就源於人們的不自信和恐懼。由於不自信人們會害怕表達出自己的意見,一旦自己的意見與他人不同,他就會由於不自信而沉默,而沉默就很容易被解釋為同意。大多數人總是想著表現的和其他人一樣,因為比起犯錯,他們更害怕被孤立。正是這種恐懼被孤立和不自信的表達促使沉默的螺旋啟動起來,沉默的螺旋一旦啟動就像一個黑洞一樣,幾乎不能逆轉。
對此我感觸極深的一件事情就是對於校園暴力的出現。例如在《少年的你》這部電影中胡小蝶的自殺不僅僅是因為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屈辱,他內心還有一道更深的傷疤就是孤單,沒有依靠。還記得胡小蝶跳樓自殺前,他對陳念說了的那句話:“她們一直在欺負我,你們為什麼不做點什麼?”倘若有人,哪怕只有一個人能夠幫助胡小蝶,那胡小蝶也可能最終不會跳下樓。校園暴力就像一個螺旋一樣,因為大家都默不作聲因此欺凌者就更變本加厲,無形之中這個螺旋就越陷越深,而那些沉默的同學也越來越沉默。正因此,校園暴力一直未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處理。據資料顯示,僅2015年全國法院一審審結校園暴力案件共計1000餘件。在審理之後,又不知有多少校園暴力正在沉默中發生,又在沉默中消亡。
在現實生活中因為沉默而導致的悲劇有很多很多,例如2018年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在當事女子對司機進行吵嚷和動手時,同車的十三位乘客無一人站出來打破這個僵局,沉默,又是沉默,最終導致此慘劇。此事件一發生就在網路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其中輿論的出現可謂將此事件推上了風口浪尖。
在這種突發公共事件中輿論的引導可謂十分重要。“沉默的螺旋”理論強調的是輿論的社會控制功能。這一點,諾依曼本人也在“輿論——我們的社會面板”這個觀點中作了明確的說明。輿論在雙重意義上是“我們社會的面板”:它是個人感知社會“意見氣候”的變化,調整自己的環境適應行為的“面板”,不僅如此,它又在維持社會整合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就像作為“容器”的面板一樣,防止由於意見過度分裂而引起社會解體。
而談論和沉默決定了意見氣候,意見氣候又影響了事態的變化。一旦出現了意見氣候的鉅變,會在同一時刻被所有人感知到,同時作出反應。意見氣候的形成在這個網路發達的時代又十分便利。人們可以匿名發表評論,可以高談闊論,人們的思想發生碰撞,人們的精神進行融合。在這個網路世界中,輿論的爆發顯得似乎更加容易。因此對輿論的控制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在公共事件中,輿論的導向往往影響著事態的發展,同時牽動著我們每一個人。由此可見“輿論”在我們個人與社會生活中都起著不可言喻的作用。
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沉默的螺旋”依舊存在,並且意見氣候的形成更加迅速,因此要警惕“沉默的螺旋極端化”。實際上發聲並不難,對於被校園暴力的學生來講,發聲是為了保護自己,是一種求救的訊號;對於重慶公交車墜江案中的乘客來講,發聲是維護秩序,是為了創造文明社會;對於每一次沉默的人來講,發聲是表達態度,是心的呼喚。但是人們常常會拒絕發聲,因為恐懼、不自信、害羞等等,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正因此,一次沉默,兩次沉默,最終次次都沉默。記得魯迅先生曾在《紀念劉和珍君》一文中寫道:“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先生看到中國民眾沉默,漠然地對待劉和珍等青年學子的滅亡,甚至把這些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而發出了此感嘆。如今社會好像也同於此,沉默一直都存在,漠然也一直都存在。
如今網際網路發展迅速,新媒體的出現讓交流更加便捷迅速,從紙質傳媒到如今的網路傳媒,這期間的變化是巨大的,公共意見因新媒體而更易產生,其所帶來的輿論壓力也更強,由此可見傳媒的重要性。作為一名傳媒學院的學生,在假期讀了這本《沉默的螺旋》之後有了許多的感觸,同時我也在反覆思考沉默的作用。卡萊爾有一句名言:“雄辯是銀,沉默是金。” 沉默是金,這話真是精彩極了,但沉默的前提是懂得沉默。如果只是一味的沉默,這個社會會變成什麼,我們很難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