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大年29了,多少年沒回老家過過年了?記得是08年雪災那年也是爺爺過世回去過一次。
十幾歲就一直在外漂泊,那時父母爺爺奶奶都在家,基本每年都會回老家過年,20啷噹歲的年紀,年輕,對家鄉沒有那麼多的眷戀,白駒過隙,日月如梭,一晃20年過去了,年齡越大,對家鄉的思念越來越濃烈,想念家鄉的每一條小溪河流,每一條蜿蜒小路,奶奶家門前的核桃樹、棗樹、梨樹,拌過嘴的鄰居姐妹,打過架的幼時玩伴。
那時沒有電腦,沒有手機iPad,也沒有現在的孩子這麼多的家庭作業。童年就是在玩耍和打鬧中度過。
回首想來,那時的童年在老家幾乎遍佈每一條小溪河流,這也是我日夜思念它的原因吧!春天溪邊的垂柳野花,夏天小河裡野泳嬉鬧,秋天裡趟過小河挖蘆葦根毛線草,冬天整個河面都凍的結結實實,一群小夥伴河面上滑冰捶魚,每一年、每個季節、每一天都能和小夥伴開開心心的在溪水河邊玩的不亦樂乎,當然危險也常伴左右,不過在河邊長大的孩子水性也都不錯,玩的太晚回家、失足踏進冰窟窿,回家一頓胖揍是免不了的。
小學生活過去了,步入初中後,家裡離學校也不遠,近2公里多點的路,懶得住校,每天一個來回在家鄉的那條小路走了3年,風雨無阻,有苦有樂,記得我們一個村裡同伴三人,早上5點多就起床上學,那條路泥濘不堪,每週都揹著一袋麵粉或者糧食去學校食堂換糧票,一週的分量基本3、4天就糟蹋完了,學校糧票那時可是硬通貨,在我們那個小鎮上可以洗澡,打撲克、下館子、玩遊戲(小霸王遊戲機,還有多少人記得呀)。當然,中午的伙食也就是麵條、饅頭。再不敢奢想其他的了,哈哈,那時的我餓並快樂著。
家鄉的春夏兩季多雨,印象中那條路好像沒有幹過,粘土 泥濘,不知道讓我報廢了多少雙布鞋,那時好像都是媽媽做的鞋子吧,很少買鞋穿。
那條路從鎮上到家裡,一路沒有人煙,那時走夜路的幾乎很少碰到人,比現在荒涼許多。夏天,這條小路兩旁都是一人多高的高粱地,人走在裡面看不到盡頭,一望無際都是莊稼,最恐懼的一次是夜自習一個人走回家,大概晚上9點左右吧!只有兩邊的高粱被風吹的沙沙作響,再無其他聲音,頭上昏昏暗暗的月亮籠罩著整個原野,死一般的寂靜,走沒多遠,心裡的恐懼感越來越強烈,但又懶得回頭回校去住同學家。硬著頭皮走了一段,整個人被那種恐懼感壓迫的快要窒息,慢慢的加快腳步,,扯著嗓子吼了一路能記住的那個年代最流行的歌曲(哈哈 ,見笑)。平常將近40分鐘的路,大概20分鐘不到就跑到家了,回到家後,老媽嚇了一跳,一身的汗,不知道是冷汗還是跑出來的汗,過了幾天,病了一場,從此再沒一個人走過那條路。
最難走的還是冬天,下雪天,齊膝蓋的大雪(毫不誇張),每週一揹著近20公斤的行囊舉步維艱,頂著刺骨的寒風,趁著被白雪映照的夜色匆匆趕路到校,但又根本看不到路,一個不小心很容易一腳踏空,摔進被風旋裹的河道邊和路齊平的溝渠裡。。
晴天,冰雪融化後,這條路更加難走,一步一滑,滿身都是泥,鞋子沒幾次是乾爽的,腳上的凍瘡每年都爛,疼得撕心裂肺。
初中畢業了,那條路走的也少了很多,隔了幾年才知道社會的路走的更加艱難。
唉!家鄉啊,人在的時候,心心念念想早點離開,在外漂泊流浪的久了,又特別的想回到那個地方,在家的時候恨家鄉破破爛爛,發展的沒有城市繁華,當歷經繁華,厭倦都市的燈紅酒綠、又想回到那個荒涼,貧困幾十年也沒什麼變化的地方。恨它、愛它、念它,這種心態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愈加強烈。這就是家鄉,這就是根,這就是哺育我們的地方,這就是家,落葉總要歸根,這個根其實一直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一直都在,永遠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