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身邊許多人談到戀愛結婚,隨便一聊,都能丟擲一大堆條件。
甚至在有的說法中,常常有人誤以為,條件越多,越明確,越開門見山,成年人的感情才會越有效率。
比如朋友一,女性,一線城市姣好的工作,四線城市戶口
對於未來伴侶的訴求,她不介意對方是否本地人,但認為男方到了這個年紀,理應有自己的房子。並且她特別提出,希望對方能負責做飯和大部分家務,否則就要具備請保姆的能力。
而反觀她自己的條件呢,長相中等,外地人,家境一般,從小受到家人的照顧,感情經歷為零,戀愛頭腦簡單。
本來以她這樣還算不錯的條件,找到一箇中規中矩的伴侶還是很有可能的。但和很多年齡大些的單身人群一樣,不自覺間,他們附加了不少對未來感情的要求。
而這些要求,他們往往會在一開始就和盤托出,並且希望得到對方完全肯定,且有誠意的答覆。他們忽略了,其實這件事本身,就是虛偽的。
因為在兩個人的相見之初,應該是互相選擇和了解的過程。要讓對方沒聊上幾句,就承諾會一輩子為自己做飯,會將工資卡上交,會無論如何都護著自己。顯然,這些都只是一些冠冕堂皇的“空頭支票”。
甚至就連他自己說這些話的當時,都只是當作考試,寫小作文一般地完成任務。根本就談不上真心。
現實中,如若兩個人初初認識,就要讓對方發自真心地做出這些承諾,那前提一定是另一方的條件異常優秀。從而讓對方一見鍾情,非他不可,從而只有用這樣主動且急切的方式,前去討好。
反之,也有可能是主動討好的一方,自身有什麼貓膩,必須要抓住面前這根救命稻草。
但成年人以“條件”論良人的感情觀,也並不都那麼糟糕。比如另一位朋友。
朋友二,女性,認為三十來歲的男人,至少要有一份自己的事業
對於伴侶的要求,除了這點她倒是沒有什麼不切實際的幻想。反而,她有著成年人對感情該有的通透。
她認為,對方的工資可以不高,但至少要滿足他自己及家人的生活和慾望。事業可以不突出,但做事情的熱情和專注,一定要有。
除此以外,就是兩個人在感情中互相選擇的事,而不是哪一方必須盡到的責任,或者義務。
至於婚後的生活,以及生育和贍養的問題,她選擇量力而行。如若對方想要她做到什麼樣的程度,那麼在這個想法落地之前,他首先就應該自覺地為她創造合適的環境。而這一點,她不會一開始就主動向對方索要。
因為她相信,一個對自己人生有足夠責任感,對事業可以保持專注和熱情的人,在感情中,只要他真的愛上了,剩下的一切,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這兩種成年人選擇伴侶的“條件論”,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越來越分明的兩類人。
一類,喜歡將自己對伴侶的要求詳細刻畫,且例舉一系列的客觀條件,習慣在彼此“快餐式”的前幾次見面中,就將這些條件和問題,一一落實。
另一類,會透過自己經歷,擇取出對自己來說,最看重的一兩個特質。然後慢慢在相互中,用感情的感覺,來帶動雙方為了未來,而主動做出一些行為。
而透過類似於第一位朋友的諸多案例發現,像他們那樣快餐式的“條件論”,多數時候會因為引起對方的反感或質疑,而總是失敗。
在像後一位朋友的經歷中,就會讓人少去許多不適,互相間能更自然地建立起情感關係。而且隨著彼此的後續發展,他們未來的生活有時還會比上一類過得更好。
可見,成年人越來越清晰的感情觀,不是體現在某些具體客觀的情感訴求上。
而是透過自己的閱歷,越來越懂得自己要什麼,越來越能看清,在一些看似不可捨棄的表層條件下,真正重要的,到底是什麼。
而又有哪一些,是適合一開始提出,哪一些,需要隨著彼此的相處,引導著對方主動給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