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改變身邊的人,先要改變自己。可是我們總想改變世界,改變他人!
今天老師分享了一個案例,四歲兒子在一旁吃橘子,聽聞爸爸在唸書,書中提及君子二字,兒子便問爸爸:“什麼是君子”?
爸爸說:“君子和小人的區別是,把橘子皮扔在垃圾桶裡的是君子,把橘子皮扔在地上的是小人。撒尿上洗手間是君子,隨便在路上撒尿的是小人,開車時不闖紅燈的是君子,闖紅燈的是小人。”
你知道麼,你心裡是怎麼想的,其實都會在不經意間說出來。也都會不經意被人聽到,看到。
只是你自己聽不到,看不到;但已經被周圍人看到了。包括你遇到事情是如何思維的,別人也都看得到。
我們可以回想下在企業中,身邊的朋友,或是小孩兒。我們就拿小孩兒來說吧,現在放假了,孩子你看著他是在寫作業,其實他是在偷著玩遊戲,只是你推房門的時候,他假裝寫作業罷了。
這就是,你以為別人看不到!實則別人早就看到了,只是不說而已。
而我們總是存著僥倖的心理,以為別人看不到。
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自欺欺人,看別人很清楚卻看不清自己。還總覺得是別人的問題,還總想著去改變別人。
做每一件事情我們都要思考,我們真的努力了嗎?還是隻是表現出來的努力?
比如,今早去吃早餐,因為快過年的緣故,幾乎沒人來吃,我就跟大哥閒聊幾句,說:“您這過年也不回家?”大哥說:“不回了,沒賺到錢,你看我我幹早餐都快八年了,也沒賺到什麼錢,除了能顧上基本生活供娃上學,我自己根本就沒富餘出來的錢。最關鍵的是,俺是農村人,沒知識,沒文化,錢都被人家有知識有資本的人賺走了,輪不到我們。”
我說:“不能這麼比啊哥,大家基礎都不一樣,何況您看到的高階知識分子,或者大老闆那種,人家也都是付出了相應的努力和擔負了相應的責任的。”
咱應該好好想想咱們做的生意是不是真的利益到他了,您看您都幹了這麼多年了,肯定積累了不少經驗,沒有賺到您所謂的錢,是不是咱應該看看咱們做的品類還不夠多,品質是不是還可以提升,或是來就餐的顧客覺得環境不好?
總之咱先忠於自己吧,忠於自己所做的事。
遇到問題,我們看看能不能把當下所做的事情提升一下,上一個臺階,這樣一來或許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這就像在單位裡,人家在工作,而有些人是在表演工作。你看著人家坐了一天,你也坐了一天。人家一週出了十個方案,你出了兩個還挨批,還抱怨說是領導分配任務不公平。
用《孟子》中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就能很好地解開生活、工作等等問題。
正文,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眾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譯文,孟子說:“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的親近,那就應反問自己的仁 愛是否不夠;管理別人卻不能夠管理好,那就應反問自己的管理 才智是否有問題;禮貌待人卻得不到別人相應的禮貌,那用應反 問自己的禮貌是否到家——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 反來檢查自己,自身行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
以上當你能夠做到專注,忠於自己,忠於自己所做的事情時,你會發現你身邊的人都變成了你喜歡的人,世界也變成了你想要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