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徹底來了個家庭大整理。無意間整理出些舊物件,讓我頓時感慨萬千……
比如大學時候用的錢包,那時候還沒有移動支付的概念,錢包總是隨身帶著,裡面除了現金和卡,還有三五張自己看來很重要的照片。
我是一個比較戀家的人,重要的照片,大多都是和家人一起的合影,只有一張褪了色的拍立得,上面三個女生,兩個男生,穿著高中的校服,面龐還顯稚嫩,笑得很開心的臉上,是掩抑不住的青春的味道。
畢業以後,只我一人去了他鄉工作,每次回家,我們總會有一次整整齊齊的聚會,唱歌也好,吃飯也好,喝酒也好,聊聊彼此的狀況,好像又把時間撥回了多年以前。我不在家的時候,他們總在群裡唸叨,說快回來吧,快回來吧。他們為我編織了一個特別美好的生活願景:三五好友,住在開車10分鐘的距離,天天下班可以廝混在一起,還像是高中沒長大的孩子一樣。
後來,我真的回到了家鄉,那個願景,卻只剩下了前半段。
總也聚不起來的局,群裡越來越少的閒聊,偶爾彈出訊息,只是一個分享有禮的連結,一次偶遇其中一個朋友,一起吃了頓飯,談話間惆悵地提了句,怎麼感覺我回來以後,大家反而都不聚了。
他說,沒有“反而”,其實大學以後大家聚得就很少了,只是那時候每一次聚會都放在了你回來的那幾天,所以其實是拜你所賜,把我們之間的聯絡又多維持了幾年,現在你已經沒有了那個在他鄉的特殊身份,我們也就沒有了非聚不可的理由。
聽到這些話,我倒是沒有詫異。他只是把我一直隱隱察覺但又不願意深思的事情剖開在了我的面前。即便我們在介紹彼此的時候,還會說那是我最好的幾個朋友,但是我們也漸漸發現,當大家再坐在一起時,已經不能再像過去一樣聊著一樣的風花雪月,為擁有一樣的三觀感到溫暖和默契。有的人已經有了孩子,圍著學區房和補習班過起了大人們的日子;有的人開始接受現實,放下吉他;有的人仍懷著她高於生活的情懷。開口說點兒什麼,總帶著些猶疑——他們還會像過去一樣認可我的想法嗎?
有了猶疑,最後那些話也會咽回肚子裡,不如不說。
可是,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們,我似乎也沒有變得孤獨。我又有了新的朋友們,有了新的微信群,每天也會冒出100+的新訊息,他們是我在這兩年工作裡結交的朋友,他們知道我每天在做些什麼,也知道我現在喜歡什麼,我們可以一起玩耍,常常相聚,可以坐在一起刷著手機什麼也不說,卻並不覺得尷尬。
其實即便到了100歲,人和人成為朋友的理由都是一樣的,可以玩,可以聊天,可以一起解決問題,並且,有著互相認可的價值觀。只要我們還在成長,還在不斷變化,我們的朋友也會是流淌著的河流,有一些順流而過的水珠,你會記得在某個下午某個時刻,他們在陽光映照下閃耀著的五光十色,那是美好的瞬間,他留在你的記憶裡,牢牢佔據著屬於甜蜜的、安寧的、快樂的部分,但那些水珠,終究會不可逆地流過你的身邊,越來越遠。
幸好,流淌的河水並不容易乾涸,我們身邊總有新的水珠,唱著歡快的小調,高高躍起,落在你的身上,陪伴你很久。
那些舊的水珠不見了,但閃耀在陽光下的記憶卻不曾離開,新的舊的,組成了嘩啦啦向前的河流,目之所及,人海茫茫,從未孤獨。
所以,現在我分外珍惜年節,可以和身邊的水珠們再聚一聚,你不知何時你們會分離,那就在還能相聚時,更愛彼此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