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期《奇葩說》中,
一道關於“父母要不要告訴孩子家庭不富裕”的話題,
雙方探討的一場激烈,現場碰撞火爆。
而元老級辯手黃志忠的發言中,
提到一個觀點——
中國人,習慣了彼此隱瞞,
並且把某種隱瞞當作了“愛”。
老人生病,會隱瞞子女,甚至因此而覺得自己偉大;
子女過的不好,會隱瞞父母,編織美麗的謊言讓老人安心。
是的,多數中國人的家庭,
都會出現類似“擰巴”的劇本。
“我們中國人的家庭,有多擰巴呢?
我們中國人的家庭關係,
最擰巴的一點就叫做當面拒絕溝通,
背後默默付出,然後把對方瞞在鼓裡的情況當作感動,
小時候父母不告訴孩子家裡窮,長大後,父母對孩子報喜不報憂,
小時候父母生病不讓孩子知道,長大後,
孩子知道父母得了絕症,不跟父母講。”
——黃執中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類似的價值觀倡導,很多。
我很難去評判這件事的好與壞,對與錯,
但或許我們真的應該想一想,
這些所謂的善意的謊言背後,
人們自我承受著多大的壓力。
其實,這也是在試著去發現,
另一種區別於常規,打破某種慣性的,
關於親情和對待親情的方式。
今年的情況,更加特殊。
據人民日報釋出,
今年全國將有超1億人就地過年,
這就意味著,
今年,有太多的老人獨守空房,
有太多的年輕人要在自己的出租屋裡度過春節。
說實話,沒有孩子們陪伴的老人,這個春節基本過不太好;
而如果只是一個人,沒什麼朋友的話,
年輕人也很難在除夕之夜給自己安排的妥妥當當。
武斷的說,老人的孤獨是註定的,年輕人的將就湊合也是必然的。
其實,我們都明白,
人群體量龐大的背後,
是我們群體性的孤獨。
雖然,我們明知道,
擰巴,不舒服,但卻依然忍不住,
中國人,尤其是並不擅長表達親密關係的我們,
只能延續,多數人認為的,對的方式。
繼續說著某種“謊言”,延續著“演戲”的習慣。
以下網友案例,來自“視覺志”——
@劉羊羊
和父母影片的時候,
小劉告訴他們今年不能回家了。
影片那頭,
父母的表情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他們似乎早有預料,卻又難掩失望。
媽媽有些哽咽地說:
“長這麼大,
你這是頭一次過年沒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見媽媽的情緒有些收斂不住了,
爸爸馬上過來安慰說:
“雖然我們很擔心,
但非常時期,咱也要顧全大局啊。”
為了讓媽媽相信自己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
小劉把家裡收拾的乾淨整潔,
還把自己住的小院子精心打理了一番,
買了一束花,洗了些許水果.....
陽光灑下桌面的那一刻,她按下快門。
“其實我就是想讓他們放心。
自己長大了,可以很好的經營生活。”
@陳sir永遠在路上
32歲的陳磊,
是一名網際網路行業創業者。
2020年,他孵化的專案落地成功。
但年底依舊需要團隊保持在崗,
時刻攻堅專案難關。
於是這個春節,
他只能和團隊兄弟們在公司加班過年。
當陳磊和年邁的父親說春節不回家之後,
父親沉默了很久,
但他還是反過來安慰陳磊:
“我們理解的。
人生嘛,總要有不同的體驗,
只是你媽媽栽的蝴蝶蘭開花了,
我們拍照給你看吧。”
陳磊連聲答應著,
不斷說等自己忙完這陣就回家,
然後陪爸媽去花卉市場再買幾盆喜慶的花。
後來陳磊告訴我們,
雖然當時他的語氣很冷靜,
但內心還是相當自責,甚至有些難過。
“父親說我的人生就該多一些體驗,
可我並不是很想擁有這些體驗,
我更想多陪陪他們。”
不止是臨近年關,
此前疫情反覆的時候,
年輕小夥曾經多次報名參加抗疫志願者。
為了不讓母親擔心,
這次前往河北的他,
並未將實情告訴母親。
直到和母親影片的時候,
被髮掘出一絲異樣。
小夥子這才向母親坦白,
母親得知後,
又急切又擔心地說:
“我(就)知道!
你是到石家莊去了是吧!?
你個小娃,我(就)知道,
你千萬要注意!”
當志願這件事,
對於小夥子來說習以為常,
其實已經不再懼怕和猶豫。
但千里之外母親的擔憂,
卻成了他的軟肋。
正如他說——
“我不怕病毒,就怕我媽哭。”
@大Lee子
工作剛半年的李先生,
和父母說不回家過年了。
媽媽得知後有些難過,
他耐心開導著媽媽,
告訴媽媽病毒的傳播性很強,
甚至還會發生變異。
“關鍵時刻,還是小心點兒好。
媽媽你再忍忍,
等開春兒了,我再請年假回家看你們。”
末了,媽媽回了一句:
“只要你安全,媽媽就能忍。
只要你好好的,媽媽就放心。”
後來,媽媽寄來了
他最愛吃的牛軋糖。
其實李先生很理解媽媽在擔心什麼。
兒行千里母擔憂。
以前在家,
媽媽經常抱怨自己房間的書桌很亂,
擔心他一個人照顧不好自己。
所以這一次,
李凱把辦公桌收拾整齊,
還特意拍照給媽媽看。
“就是為了讓她放心,
我可以照顧好自己。
希望媽媽也能擁有自己的娛樂和生活,
我不忍心她再為我們忙前忙後了。”
@biubiu和xiuxiu
在廣州打拼的年輕人小吳,
在前幾天默默退了回家的機票。
他是河北人,每年只能回一趟家。
但由於疫情原因,今年恐怕回不去了。
其實,是小吳的爸爸讓他退票的。
爸爸在電話裡說——
“河北這邊雖然新增剛剛為零,
但大家還是要小心一些,
你就別回來添亂了。
今年沒回來過年也不打緊,
國家為咱們做了這麼多,
咱們自己忍一忍真不算什麼的。”
小吳耐心聽完父親的「教導」,
心裡清楚父親就是嘴硬心軟。
“我爸啊,就是擔心我、心疼我,
怕我來回又是檢測又是隔離的折騰。”
最近加班,
小吳經常會用爸爸之前寄來的醬料拌一碗麵。
身為消防員的95後夏鵬程,
今年沒有回家過年。
父母為了讓他吃到家鄉的味道,
特意寄來“年夜飯”。
夏鵬程吃的津津有味,
還連聲稱讚做法很正宗。
結果當有人告訴他,
這是父母親手做好寄來的時候,
平日裡堅強剛毅的他,
眼圈瞬間紅了,隨後流下了眼淚。
雖然沒有回家過年,
但那一刻,
他感受到父母彷彿就在自己身邊,
一切都是最熟悉的味道。
視覺志在評價這些案例的時候,
其實是想給這些過年不回家的人,
頒發一個勳章,他們說——
那些過年不回家的人,值得一個熱搜。
但在個人看來,除了對這種顧全大局的做法給予肯定之外,
這次過年,年輕人與家人“理所應當”的分隔異地,
也許反倒真的給我們提了一個全新的課題,
大家也可以冷靜的思考一下,
中國人到底應該怎樣處理親密關係?
又該如何去探索愛子女、愛父母的邊界和方式?
如果你的愛,雙方都覺得很舒適,恰當,
那麼恭喜你,你是幸運的。
但如果某些愛,
只是因為常規意義上的理所應當,
那麼,不妨嘗試著給自己和對方鬆綁。
我們大可以給身居兩地的彼此,
一個自我享受的方式和空間。
老年人,有自己的獨有的安靜過年法,
年輕人,也多了更多種選擇享受生活。
但有一點,我們也相信,
雖然距離總是拉遠了彼此,
但思念從未變淡。
親情也好,愛情也罷,
但那真的只是物理距離,
找到彼此認同的方式,
真的不要只是一方由於任何原因,
全遷就另一方。
所以,真正拉遠親人之間的,
從來都不是距離,
而是藉口。
畢竟,過去的這一年,
我們多數人,“演戲”都已經挺累的了!
過年沒能回家的你,沒有對不起爸媽,
同樣的,家中老有所樂的父母若是玩嗨了忘了關切你,
也別挑什麼毛病,除夕夜,零點時,大家在不同的地方守歲,
不管看不看春晚,都一定會感受到,
那一刻,彼此都很快樂,很幸福,因為對方一直在心裡!
放鬆,放輕鬆,選擇一種自己舒服的過年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