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又是過年“春節”一詞是我上了幾年學讀了幾本書之後才理解的,很小的時候只知道有“過年”一說,小時候的我對過年是非常期盼的,期盼的理由很多,其中最大的誘惑不外乎吃幾頓好吃的、穿一身新衣服、掙兩塊壓歲錢買幾掛小鞭炮放放而已。現在看來,這些慾望點似乎太低了,太容易實現了,但對於那個舉國皆貧窮的時代,我的期盼無疑是奢侈的了。

我讀小學的時候,寒假從北方小年之前開始到過了元宵節結束,這個期間都叫做過年吧,二十多天的時間,不需要天不亮就端著煤油燈去學校,不需要寫作業,有的只是每天早上賴在被窩裡,睡夠了,姥姥或是大姐把早飯給我端到床頭,趴在被窩裡吃了,再賴上一會再起床,這樣的情況偶爾也會招致老媽的痛斥,但從沒有招過老媽的痛揍,對老媽的暴脾氣來講,我也算是幸運的。

我們老家這一帶有這樣一句俗語:“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這個“辦”字,就是置辦年貨準備過年的意思。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沒有體會過城市過年的樣子,只記得我們農村在臘八之後,家家都開始淘洗糧食,晾曬乾之後,用驢拉的石磨磨成麵粉,準備蒸饅頭。

在那個計劃經濟的時代,即使手裡有幾個碎銀子,也不是想買什麼就買什麼的,買糖需要糖票,買肉需要肉票,買布需要布票,總之,沒有定額供應的票,你想買點東西還真是難之又難。普通老百姓一年到頭難得吃一次肉,為了解決春節吃肉的問題,所以生產隊就自行組織殺豬分肉,哪怕一人能分上一斤,也能解一下這一年之饞。所以過了小年之後,家家戶戶蒸好饅頭,熬好肉,加上之前生產隊分的粉條、油和蘿蔔大白菜,再買上幾掛鞭炮和紅蠟燭,這個年貨算是基本置辦齊了。

過年的各種形式會體現在不同的日子裡。我們這地,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又稱之為“祭灶”,這一天需要把家打掃的乾乾淨淨,除“陳”迎新,把一切黴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吃晚飯的時候,需要放一掛鞭炮,送灶王爺上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還要彙報這一年來的民間疾苦,所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年三十吃過早飯,要把對聯和門神貼上的,所謂“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午必須是吃餃子的,還要放一掛鞭炮,一來慶賀除夕,二來歡迎灶王爺述職歸來。除夕的晚飯又稱之為年夜飯,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對中國人是極其重要的,在外打拼的人都趕回來,一家老小圍坐餐桌,互敬互愛,共敘天倫,吃什麼喝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親人們在一起,滿滿的都是幸福。

大年初一是要早起的,早到何時?早到零點的鐘聲剛剛響起,家家戶戶的鞭炮聲已經此起彼伏了,說是起五更,其實比五更更早,大部分的家庭是不休息的。吃完年初一的“早飯”,老人們坐在家裡等候拜年,大人們走遍全村,挨家挨戶的向長輩拜年,孩子們三五成群東奔西跑,玩的不亦樂乎,小的時候,農村沒有電力供應,大年初一的五更天,出了門口唯一的照明裝置就是趙本山的家用電器,這樣的家用電器,我也有一個,拿在手裡雖然冰冷,但可以照亮前路,不至於摔跟頭。初一五更,父母會給我們發壓歲錢,嶄新的一毛兩毛的,裝在兜裡都不捨得折起來,雖然不多,卻代表了父母的心願,期盼我們能在新的一年裡平平安安。

過了初一,就是初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了,今天去舅家,明天去姑家,後天去姨家,甚至還有舅爺姨姥之類的親戚,也要走上一趟,鞏固一下親情,以免斷了來往。每去一個親戚家,是要在親戚家吃完午飯才回來的,這個時間裡,大家可以相互瞭解一下家裡的情況,老人們的健康狀況等等,不像現在,進門口五分鐘不到就要急著告辭,好像時間有多麼的金貴,要急著去拯救人類似的。今天的科技確實是發達了,人們可以透過各種通訊方式進行交流,但我感覺,終究是沒有面對面更親切,更樸實。再往後就是元宵節了,小的時候不知元宵為何物,只知道有個正月十五,是要打著燈籠過的,為了玩好,七八歲的我,學會了製作燈籠和蠟燭,雖不美觀,卻也自得其樂。過了正月十五,這個年就算過去了,期待的又是下一個年了。

小時候,對過年的感受是:慢、窮、樂!慢,總盼望著快快長大,所以總是覺得一年好漫長;窮,是真窮,物資匱乏,即使是過年,也吃不上幾塊肉幾個好面饃;樂,是真快樂,沒有學習的壓力,沒有複雜的思想,無憂亦無慮,家庭和睦,鄰里和氣,社會相對公平,民風淳厚朴實,焉能不樂乎!而今對過年的感受是:快、費、累!快,時光如梭,好像上一個年剛剛過去,怎麼又該過年了呢,想想有點怕過年了,一晃虛度已五十有七了,即使能活到八十歲,剩下的不過七千多天了;費,浪費,為了排場,家家戶戶置辦的年貨與當下提倡的儉省節約不甚相符,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旦浪費之風形成,再想回到簡樸的風氣就難了;累,老人心累,該過年了,翹首以待在外漂泊的孩子們能早點回家團聚。中年人累,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的生計都靠自己的肩膀擔著。孩子們累,本該快快樂樂的假期,被這樣那樣的培訓班搞得疲憊不堪。不知道是因為時代變了,還是我們的人心變了,現在的年味總是覺得少點什麼,說不清,道不明……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為盛大的節日,千百年來,衍生出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其中最精髓的東西就是“孝”、“親”、“和”,然而,因為傳承不夠,春節漸漸變為“吃”節,尤其是年輕人認為春節的精髓就是“吃”,在生活日益富裕的情況下,平常都能吃的美美的,所以年味也就變淡了。因此,要想找回濃濃的年味,就必須重拾優秀傳統文化,不能 “稀裡糊塗”的過年,只有對春節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深入的瞭解和認同,我們的年才過得有意義。

又要過年了,祝福總是不能少的,我僅代表我個人,我也只能代表我個人,祝福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祝福我的老爸老媽身體康健長命百歲!祝福我的親人們平平安安快樂永伴!祝福天下所有善良之人幸福安康!

申磊 草於除夕

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有一種年夜飯,叫做和親家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