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經常看到很多“春節如何應付親友”的相關的文章,讓我的心裡有些感觸。
我知道部分人一想到長假要和親友們共處一室,心裡難免有些憋屈感,華人社會百年傳承下來的長幼有序觀念,使年輕一輩縱使再有想法,遇到長輩難免都要縮起來,被催婚也不敢發表意見、被問薪水必須據實以告。連媳婦肚皮有沒有動靜,難免都被拿來嘮嗑一番。
尤其面對政治和社會議題,倘若雙方意見不合,即便晚輩說法再有邏輯,多半還是要成為讓步的那位,否則大過年吵得沒完沒了,到頭來被扣上不敬老尊賢的大帽子,嚷嚷著時代變了、年輕人反了。
一
和家人相處,既甜蜜又痛苦
聽過不少朋友們抱怨返鄉過年的恐懼,一時心疼,但一時也能理解長輩們的想法。排除掉會家暴的親人不說,我認為與家人相處最困難之處,正是在於我們會清楚見到與自己“完全不同價值觀和世界觀”的人。
長輩擁有關於他們舊時代經驗的脈絡,外加一路教育自己長大,那種長期無意識的控制感很難說拿回就拿回。
這些人對自己的關懷都是真實的,但對你造成的困擾與干涉也是真實的。這使得“被關心”的晚輩內心時常陷入矛盾,明知道對方為自己好,明知道對方無法改變思維,但你又不敢明顯表達你的不適,畢竟如果稍有動作,你接下來就會被一連串情緒勒索。
對我來說,家人和愛人朋友不一樣,你很難輕易捨棄辛苦養育你長大的他們。然而,你卻在屢屢和他們毫無共識的溝透過程裡,越發感受到一種孤獨與禁錮感,好似你只能一直忍讓,不斷接住他們的情緒,自身情緒卻不能發洩,擔心被說成不尊重長輩。
一
原生家庭的修煉,就是為了讓我們明白“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我承認,我長年都是照顧別人情緒的人,因而對原生家庭的課題更加無能為力,一度長期處於對家庭的焦慮感中。
直到近幾年我才慢慢釋懷,開始用不同的的眼光與態度去看待長輩們的情緒勒索。
正因知道有些長輩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不願意尊重個體與個體間的差異,所以就更不需要將他們不理性的舉措放在心上。
雖然這樣講很奇怪,當你越不放在心上,面對他們各種不禮貌的提問時,你就越能淡然以待,能夠在回答他們問題之餘,心裡卻毫無波瀾,因為你知道反駁沒有用,不如就順著他們。
這個結局狀似悲觀,對吧?
但不是這樣的,我覺得更像是張愛玲的那句“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現在遇到朋友害怕過年面對家人,我都是告訴他們:
原生家庭是最真實的修煉,讓你懂得用更圓融的態度去和與自己不同、但又無法割捨的人相處,終至瞭解不要想著改變別人,你只能轉換自己的心態跟做法,以理解和同情取代憤怒,徹底明白“放下才是自由”。
很多東西方的古聖先賢對於“原生家庭”都有很深刻的感悟。他們都清楚家庭是我們一生最需要直面的修羅場,並在和深愛之人來回交手、百般拉扯後總算知曉:能夠和原生家庭和解或柔軟共處的人,職場和感情基本上就不容易吃虧了。
因為你的心,真的可以被撐到很大很大。
一
以下就來分享這些哲學家、作家們對於家庭的看法,或許你也會有共鳴。
#1 永遠記住這點:世上最不平凡的美是家裡的美。——蕭伯納
#2 無論何時何地家永遠是向遊子敞開大門的地方。——羅伯特·穆齊爾
#3 一個人為尋求他所需要的東西,走遍了全世界,回到家裡卻找到了。——塞繆爾·貝克特
#4 天下最苦惱的事,莫過於看不起自己的家庭。——狄更斯
#5 家庭是文明的核心。——威爾·杜蘭特
#6 每個人的家庭,對他自己來說都像是城堡和要塞。——肯尼思·科克
#7 家庭的和諧,是所有志向的最終目標,也是所有事業的勞苦的終點。——塞繆爾·約翰遜
#8 沒有深入一個家庭的內部,誰也說不準那個家庭的成員會有什麼難處。——簡·奧斯丁
#9 仁慈始於家庭,但不應當止於家庭。—— 肯·福萊特
#10 家庭是政治社會的原始模型:首領是父親的影子,人民就是孩子的影子。——盧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