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這期,我要和你分享的是遲毓凱老師主講的《遲毓凱·心理學私房書單課》的片段。

這段內容講的是,如何透過“微語言”,快速瞭解對方的性格?

我們在工作和生活當中,經常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無論是公司面試的時候考察對方有沒有合作精神,還是朋友聚會的時候看一個人值不值得結交,要想作出準確的判斷,就需要了解對方的性格。

我為你挑選的這段內容,介紹了三種常見的“微語言”表達風格,和它們對應的性格特點。具體是哪三種呢?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遲老師就根據彭尼貝克這本《語言風格的秘密》,以及以往的研究和自己的心得,談談如何透過語言來了解一個人。

1.內容詞分析:談什麼,想什麼

其實最簡單的,就是直接從他說的內容入手做。在心理學界,比較有名的一位老先生是大衛·溫特,他擅長的就是透過演講稿文字內容分析判斷一個人的個性心理。當然分析比較多的是世界各地的領導人,然後預測他們的領導風格、宣戰的可能性等。近些年的美國總統都沒有逃脫他的分析,基本是上臺一個分析一個。

2001年年初,布什總統剛剛就職演說結束,大衛·溫特就對總統的演說稿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喬治·布什的權力需求和歸屬需求都非常高,這樣一個高權力的,又對決策小團體歸屬感非常強的領導者,在外交事務中,他會贊同更具侵略性的政策,例如對伊拉克的政策。然後你知道的,9.11事件之後,果然布什以反恐為名攻打了伊拉克。

我有次和朋友聚餐,有兩個新朋友,上來就說心理學專家你來猜猜我是什麼樣的人?心理學當然不算命,但那個時候也不適合普及科學心理學,由於剛加的微信,我就私下翻了翻她們的朋友圈,然後順嘴說了說:一個慾望低,容易滿足;一個慾望高,不容易滿足;一個在普通的家庭生活中能收穫快樂,一個則在心靈層面有著更高的要求……然後大家都說準啊準,包括她們自己。其實原理很簡單,就是內容分析。

說慾望低的,朋友圈中的內容基本都是與孩子有關的,並表現出樂在其中的樣子,很明顯孩子和家庭才是她生活的重點,這些內容相對容易滿足一些;而慾望高的,本來已經是一個女老闆了,看她的朋友圈,都是工作,而且還在準備參加網上不同的課程,明顯精神層面有更高的要求,這也可以推測世俗的物質生活難以滿足她的需要。

2.功能詞分析:彭尼貝克的貢獻

相對於內容詞的分析,彭尼貝克更關注功能詞的使用。這也是他相對於其他心理學家來說的獨到貢獻。透過對大學生意識流寫作的研究,他總結出了三種不同表達風格,以及背後的人格特點。

正式性:嚴肅規矩

第一種是正式性的。這種語言風格表現為規規矩矩,寫作呆板,沒有幽默感,甚至還能感覺有一絲傲慢。表達中包含的大詞、名詞、數字和介詞通常比較多。

這裡說一下大詞,big word,在英語中泛指多音節長詞、難詞、生僻詞,多為正式用語、文雅詞彙或帶有專業性的術語。也就是那些引經據典,顯得有文化、文縐縐的、高貴的、老百姓一般不用的詞。你看,遲老師講課就不愛用大詞,但是偶爾會用一兩個,目的就是顯示一下自己有文化,不能讓大家把我誤會成段子手,其實,我是一名大學老師。

所以,大詞是一個人嚴肅、正經、有文化的象徵,有的時候也給人能裝的感覺。在宋丹丹的春晚小品中,陪聊不叫陪聊,叫“賽考雷斯特”(psychologist),說自己是心理學家,就是裝,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種現象很普遍了,畢竟,現在剪頭的都叫髮型設計師了。

同時,在正式性的語言風格中,很少用“我”這個人稱代詞,不用進行時態,也不用“會”“應該”“可以”之類的差異詞,“確實”“非常”之類的副詞也用得少。

這些人的朋友圈,基本不描述自己的私生活,也不會談今天發生了什麼事,寫的東西,像工作報告,即使轉發,內容也很官方,很嚴肅。這類人,一般更關心地位和權力,通俗點講,就是“官迷”,權力慾望比較強,比較現實,他們抽菸喝酒不多,心理比較健康,但很少進行自我反思,對自己、對別人誠實度比較低。

換句話說,他們為了滿足自身的權勢需要,有時候不僅騙別人,連自己都騙。

分析性:思考世界

第二種是分析性的,這種語言風格的表達者,表現出正在努力理解他們的世界。分析的標誌就是做區分,做分類。在他們的描述中,會給世界分類,誰做了什麼沒有做什麼,什麼東西屬於哪類不屬於哪類。這類表達中,會有排除詞,比如“除了……沒有”“除……之外”;否定詞,比如“不”“從未”;因果詞,比如“因為、所以、結果”,等等。

關心分類與因果意味著什麼呢?很簡單,他在思考,試圖理解和剖析這個世界。我們知道,分類是一個人認知和理解這個世界的開端。

對一個人而言,世界開始只是一片混沌,後來他會叫媽媽了,把自己的母親和其他人區別開來,他知道了很多很多事,也意味著他會將這些事與其它事區分,一個人的分類越清晰,他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也越精確。

同時,因果關係的瞭解,意味著邏輯的逐漸生成,邏輯與批判性思維也在增長。

正是由於分析、表達、思考著這個複雜的世界,那麼,也必然會帶來另外一些詞彙的使用,洞察詞,如“認識到”“瞭解到”“知道”;假設詞,比如“也許”“可能”;當然還有“絕對、總是”之類的確定詞,以及“一些、很多、更好”之類的限定詞。

這類詞彙誰用得多呢,許多學者會用,因為他們的任務和愛好常常就是精確劃分這個世界,並做出因果性的邏輯推演。這類人的朋友圈,常常會對這個世界做規律性的分析,做出區分和因果性的推斷。“因為孩子長大了,所以很調皮”“誰說理工男不懂愛情,也許他們只是不會表達而已”之類的。

分析性表達體現認知的複雜性,這類人往往大學成績好,閱讀多,對事物的態度更為開放。同時,他們對自己的認識更為複雜,活得不乾脆,思前想後,常常優柔寡斷。網上的公知常常是這種表達型別,不好意思,遲老師也是這樣。

敘述性:連線他人

第三個語言風格是敘事性。這種人是天生講故事的人,在表達中常常會用到“你我他”之類的人稱代詞,以及連線“你我他”的連詞,如“和、一起,隨著”等等。

他們敘述中,講今天的事,也講過去的事。你可能更願意看這類人的朋友圈,因為他們在敘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更具觀賞與八卦性:“今天和誰在一起,發生了什麼事,哎呀,太有意思了,忍不住和大家分享”。他們這些人,朋友圈中發表或轉發的內容,都是人與人之間的彼此連線。有故事的人,也暗含這種特性。

敘述性表達的人,更懂得社交,朋友也更多,而且至少在自我評價上,他們覺得自己是浪漫的。

當年有首老歌,叫《路燈下的小姑娘》,當然一說這個又暴露年齡了:“在那盞路燈的下面,有一個小姑娘在哭泣,也不知道她從哪裡來,嘿小姑娘哭得多悲傷,不知道是誰把她拋棄,她現在該往哪裡去,親愛的小妹妹,請你不要不要哭泣,你的家在哪裡,我會帶你帶你回去……”

這就是典型的敘述性的表達。好像文藝界最擅長也最習慣這種表達,很多歌曲中就是描述的“你我他”糾纏不清的愛恨情仇,不過也有的歌曲體現了一些分析性的表達。

比如,“因為愛情,不會輕易悲傷,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樣;因為愛情,簡單的生長,依然隨時可以為你瘋狂”,“因為所以”一帶邏輯,愛情還帶因果判斷的,思考世界本質的特性就流露出來了。

湛廬創始人韓焱老師將用專業出版人的視角,每天為你推薦一本好書。專欄將用一條音訊,一段文字,解開你的閱讀困擾。和你一起親自閱讀,與最聰明的人共同進化。

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娟兒不為人知的戀情:幸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