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一本書——《愛的藝術》,讀完後,我開始反思自己的內心需求……
緣分,讓人不可思議,有的人能從陌生人,進而成為摯友,甚至到難兄難弟;而大多數人,走著走著就散了,甚至再也提不起來往的興趣。
交往物件分為什麼會從千萬人中脫穎而出,不是他,也不會是他,最後落定在某幾個人身上呢?
當然不排除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我覺得更有內心不可覺察的內心需求召喚的力量
不可否認,每個人內心都有自己擇友標準,比如穩重,有深度,有安全感……穩重,滿足內心安全的需求;思想深度,能滿足成長需求;安全感,可以放心做自己!
本質上,人和人的來往一定是有顯性和潛在內心需求存在的,只不過有的一看便明瞭,有的一直看不透,是因為我們沒有看透內心潛在需求
所以,對誰的關係好,對誰更看重,正是影射出我們內心的潛在需求。
明白了這點,才能更瞭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的是什麼,如果要不到,我們傷心時,怎麼透過其他不公害的方式來滿足內心的需求,而不是讓自己歇斯底里的沉淪!
當然,所有的與人相處的前提是要能愛自己,只有愛自己的人才能有愛人的能力;欣賞一個人,始於顏值,敬於才華,合於性格,久於善良,終於人品,沒有這個前提,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水中花,鏡中月
真誠面對自己,才能更好地與自己和平共處,在因人際關係失落時,讓自己經脈相通,更好地與世界握手言和,豁然而不彆扭!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