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沒有老家,
誰沒有老媽,
老家有老媽,
老媽在老家,
走得再遠忘不了家,
忘不了咱的媽......
春節臨近,在外打拼的遊子一個個踏上了回家的路,一個個歸心似箭。我聽著《老家老媽》,鄉愁襲上心頭。
我往哪裡去?
平日裡,我們常常唸叨:媽在世時,媽就是家;媽不在了,爹就是家。我的老家,已經沒有了白髮爹孃的等待,也沒有了老爹那佝僂的身影。
十三年前,母親去世。
六年前的那天中午,爹在搶救四十三天後,嚥下了最後一口氣......
爹也走了。
那一瞬間,我才真正明白: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父母相繼去世後,我每到春節之前的這段日子,都很迷茫,甚至在夜深人靜時暗自垂淚:我回不回老家都百感交集。那裡雖然有我的親戚、姐妹、鄉親、故交,但沒有了父母,只能勾起我更多的傷感。
我每次看到那風雨飄搖的老屋,無邊的往事總會在頭腦中蔓延......
我記得我讀過的一部作品裡這樣寫道:“當我垂垂老矣,可以回鄉了,山河仍在,春天依舊,可父母的墳,卻在太深的草裡,我那僵硬的膝蓋,已經無法跪拜......鄉里,已無故人……”
我不由心生感慨:老家已成故鄉,故鄉已成鄉愁,鄉愁化為感慨......
又是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在外打拼的遊子們,趁老家未成“故鄉”,趁老爹老媽還在,現在就出發,回老家,看老媽......
或許,老媽已不再年輕,記憶中的老家,記憶中的老媽,已經失去了芳華。但是,要牢牢記住:媽就是家,您和老爹老媽相處日子,只能以天計、以小時計。
去年春節前,我寫過一篇文章,標題是《一年1095頓飯,你能陪父母吃幾頓?答案都是淚......》。
這其實是一個不敢計算的“親情公式”:
假如,一年中只有過年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每天和父母在一起頂多相處11個小時。若父母現在60歲,假設活到80歲,我們實際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只有1540個小時,也就是64天。
64天!
我們常常把“來日方長”掛在嘴上,但我們成年以後陪伴父母的64天,竟然就是“來日方長”!
原來,“來日方長”只是藉口。人到中年,才知道父母健在的日子是多麼珍貴。
慚愧,淚奔......
枯藤老樹昏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悽美的意境,讓我們神傷,又讓我們渴望。
重逢,回憶,期待......當心靈的疲憊散去,天涯的行囊卸下,老媽的絮叨或許幫我們認真地療傷。
沒有華麗的詞彙,沒有浮躁的喧囂。匆忙的腳步,天涯的旅人,誰都離不開老家和老媽。當外面的世界關閉了繁華的視窗,我們還可以在老家的炊煙裡,在老媽的白髮裡,感受幸福和安寧。
幾年前,王勇創作了一首歌曲,叫《老家老媽》。
歌聲中,老家和老媽字字走心。
親,趁老家依稀,趁老媽還在,現在就出發,回老家,看老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