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今年春節很多人選擇就地過年,有些人遺憾不能回家跟親人和家鄉美食團聚,但也有些人竊喜不用面對“奇葩親戚”:啥時候結婚?一年賺多少錢?買房了嗎?怎麼還不生孩子?之類靈魂拷問。

前兩天看了個洪晃老師的影片說:年輕人春節回家最煩的就是走親戚聚會但是不去又不合適,給大家出了一個主意:跟父母說好把春節該走的親戚集中在一天走完,安排一個比較順的路線每家呆個20分鐘,這樣就既顧全了父母的面子又滿足了大家不想深度社交的願望。這也算是一個比較實用的辦法,社恐可以參考下,但總歸是治標不治本。不管是不回家過年逃避拷問還是湊一天把該走的親戚一口氣都走完,根本上還是種逃避。今天分享兩個個人覺得很有效的根源上解決春節社交恐懼症的好辦法:

1、 去理解:

有人說:打聽隱私,炫富、攀比本來就挺討厭的,怎麼理解“奇葩行為”呢? 其實不是理解行為,而是理解它背後的複雜成因,比如:以前覺得我媽很虛榮,總是逼著我當眾表演,春節去給長輩敬酒,春節回老家愛跟人吹噓閨女在北京定居多厲害之類,搞得我非常羞愧也很氣憤,尤其接觸很多“先進理念”(原生家庭之類)洗禮後,就更覺得他們面目可僧。

但是這幾年可能確實年紀大了點,很多以前不能接受的行為都能理解了。比如:去年媽媽生日,我們在成都給她搞了一個有點排面的生日聚會。搞得她回老家逢人就吹:那個排場有多大,海鮮多新鮮,花了多少錢之類。同樣的場景,20多歲的我肯定當場炸毛了,覺得她怎麼這麼虛榮,搞得我很尷尬,但是現在居然覺得有點可愛。而且暗中觀察了她的炫耀物件,人家並沒有表現出任何不適,還聊得特別和諧。所以,或許可以說明這種社交模式很適合這個地區的風土,奇怪的並不是他們,而是旁觀的我們,把一線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強加在三四五線城市甚至鄉村,反過來還要去吐槽他們思想觀念落後,賺一波兒流量,這有點不講武德。

很多事情不理解是因為沒有經歷過,比如:其實每個父母都很難用真正客觀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網上許多未婚青年吐槽有些父母對自己基因蜜汁自信,整天朋友圈曬娃刷屏 ,但是等到自己當父母之後,才發現“ 曬娃 ”真香!移動互聯放大了媒體的傳播效應,也放大了某些現象的情緒價值,嘗試著從別的視角看一看,或許能對很多行為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雖然未必能感同身受,至少能減少點抗拒。

2、 去參與: 人類對未知的恐懼是種本能,安全起見更願意做那些自己熟悉的舒服的事情,久而久之經歷就會越來越侷限,甚至很多你覺得不喜歡的事情其實根本都沒經歷過,只是聽別人說不好就永遠不去嘗試。如果突破自己從眾或者追求安全的心理去嘗試一下,說不定就打開了一扇新世界大門,比如:以前不喜歡看動漫,覺得什麼二次元,動漫宅之類簡直就是異類,但是最近陪孩子看了很多好萊塢、迪士尼的動畫片 自己也入坑了,就能理解他們了。再舉個例子:以前特別討厭鎮上那些婦女整天聚在一起嚼別人家舌根八卦,小時候的夢想就是長大後去大城市過一種充實忙碌的生活,偶爾回老家也一定躲得遠遠的,因為這很不進步。後來有一次回老家,偶然旁聽了一次她們的“茶話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東西,後來開始主動參與,逐漸被她們接納,成為“vip會員”,參與這個組織,不僅獲得了一些樸素的生活哲學還得到不少實惠:比如有個八卦又愛佔小便宜的大嬸以前我挺煩她,但她有一個醃鹹菜的絕活兒,當我成為她的“戰友”之後,一改往日小氣,不僅送我好吃的鹹菜還願意傳授我醃菜“絕技”。後來明白,生活在發達地區的人從媒體獲得資訊,封閉小生態中“八卦社群”就是當地的媒體,街上哪家正在售賣剛殺的羊,某個大嗓門“kol”吼一嗓子,半條街的人就拿著盆子去搶購了。這些都是以前從未有過的體驗,在丟掉自以為是的傲慢和偏見以後,終於觸控到真實的生活。

提升認知無非學習和經歷兩種途徑,讀書學習可以突破時間、空間限制;但終其一生一個人能親歷的事也相當有限,所以最好儘可能多的去經歷。不是說非得幹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才算經歷,比如辭職環遊世界,普通人也可以透過參與生活來豐富經歷,去參與一種不瞭解的生活也是提升認知的重要途徑。

很多人在面臨選擇的時候喜歡引用:小孩子才做選擇題呢,大人都要,這個金句。但這句話的隱藏選單是:作為一個成年人你不能只要你喜歡的,而是喜不喜歡都得照單全收,因為這個世界的生存規則:不是強者生存,也不是弱者生存,而是適者生存。

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過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