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即將迎來辛丑牛年,女兒說沒有過年的感覺,什麼時候連90後的孩子都在感慨沒有年味了呢?心有所感,必有值得懷念的年味記憶,那麼00後的孩子會有這種情感的落差嗎?年年過年,過年的味道卻一年比一年淡,連我都對過年的味道漸漸模糊了。女兒不經意的一句感慨,驀然觸動了我的心絃,推開了我塵封的年味記憶的大門。

年味在哪裡?在熱切的期盼中。生活雖然艱苦,但充滿了快樂的希望。

依然清晰地記得,跟隨母親走進公社的供銷社,商店最右邊就是布匹專櫃,貨架上立著一捆捆的布匹,寬大的木製櫃檯上也躺著幾捆布料,母親挑挑揀揀,售貨員熱情參謀,接著是算盤珠子清脆的撞擊聲,然後一道或白或紅的直線沿著長尺倏然劃過,大剪刀刷地一聲,兄妹三人過年新衣的布料納入了母親的懷中,我連忙也抓一塊拿在手上。回家的路上,不時會有熟識的路人和母親攀談幾句,然後用家鄉話對你說,好開心吧?

母親又拉著我們來到一條古老的石巷,來到裁縫胖阿姨家,每年都是這位胖阿姨給我們量尺寸做衣服,胖阿姨笑起來眼睛眯成了一條縫,聲音圓潤響亮,一邊揮動著軟尺,一邊讚歎著孩子長得真快,一邊對母親說著“你真有福氣”之類的話,並伴隨著“熬出頭的日子不遠了”的祝福。記得有時候,也把胖阿姨請到家裡來做衣服,管她的中飯和晚飯,每當這時就會站在旁邊,看那皮帶飛速地轉動,看針頭上下飛舞,看胖阿姨的腳踩踩停停,急切地希望新衣服早點成形現出模樣。

依然記得來到市場一角的理髮店,英俊的啞巴理髮師總是露著靦腆的微笑,他的媽媽每次都會讚歎我們兄弟倆的頭型真好......

年味在哪裡?在一家人緊張的忙碌中,物資雖然貧乏,但卻感覺到無比豐盈。

年前,家鄉每家每戶都要製作糖果,那是春節客人來訪時,餐前必備的茶點。大鐵鍋裡是熬製中沸騰的糖漿,只見父親用勺子舀起糖水,高高舉在空中,糖線傾瀉下來,那是父親在檢查糖漿的粘度。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甜香,爐膛裡是熊熊的火苗,不是跳躍著,發出歡快的噼啪聲。爐灰裡肯定還埋著一隻陶罐,裡面是骨頭和黃豆,慢慢焐熟的黃豆酥軟,清香四溢。父親將糖水澆入各種材料中,有炒米、爆米花、黃小米、花生仁、黑芝麻等等,然後倒入木製的模具,夾緊定形,冷卻,切片,孩子們不停地在大人和工具間來回穿梭,花生糖和芝麻糖當然是最受歡迎的,屬於高檔奢侈品無疑,因此量不多。切片後的糖果被裝入口子窄小肚腹鼓出的罈子裡,還要撒上一些炒米。除了春節招待客人,這些糖果一直可以放到初夏。那些罈子將一直是我們的心心念念。

年糕並不是每年都打,但蒸熟的糯米的香氣穿越幾十年,如今還在我的鼻尖。更美的是,父母親會給我們盛上一小碗,再撒一點糖,絕對是美味!

家鄉還有一種美味,我至今不知道用文字怎麼稱呼,根據我模糊的記憶,麵粉裡適當加一點點番薯粉或藕粉加水用水和均勻,稠稠的,母親說多加幾個雞蛋會更鬆軟,但那時並不是可以隨心所欲想加多少就加多少的,當然還會根據各自的經濟條件,加入肥肉丁、鹹魚丁或者蝦米之類。然後一筷子一筷子地放到油鍋裡炸熟,我們也會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幫忙,其實是嘴饞最早出鍋的“泡響”,也許是這個名稱吧,各地不是有油炸“響鈴”嗎。也許該叫“泡象”,因為它們的外形圓鼓鼓的卻不規則,很有小象的韻味。

有的年份還會炸帶魚、炸番薯片,對我們來說都是美味。

年味在哪裡?在那熱氣騰騰,滿滿一桌的菜餚裡,在那熱烈、和諧的氣氛裡。

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餐桌旁,大人面前擺著滿滿的自制米酒,小孩也可以斟上一點,冷菜已經上桌,等母親領著大家祭祀好灶神、土地神和祖先,大家就可以上桌了,母親在廚房裡忙碌,熱菜一個個端上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白蘿蔔片焐肉,那是很大一塊方肉,帶一點瘦肉,但以肥為主,肥得透亮,那個年代缺油水呀,家鄉特有的印花饅頭反面挖一個小坑,把大肥肉放進去,饅頭往中間一折,咬一口,滿口脂香四溢,那才是真正的油嘴滑舌。後來條件好了,蘿蔔片換成了冬筍片,大肥肉換成了帶點肥的瘦精肉。但不少鄉人仍然喜歡大肥肉,比如我舅舅至今喜歡越肥越好。

早年的冷菜都是硬菜,比如白切雞肉或者鴨肉、瘦肉圓(像獅子頭那麼大)、大魚凍等,一般是擺著看的,出去做客如果把筷子伸向這些菜,會被認為沒規矩,沒教養。當然,後來條件好了,什麼菜都能吃,喜歡什麼就吃什麼,品種也大大增加了,牛肉、羊肉、海鮮河鮮琳琅滿目。

而隨著彩色的不斷豐富,我們也從孩童成長為大人,從不懂事的小孩成長為幫助父親待客敬酒的少主人了,過一年就長一歲,這就是過年的意義。

年味在哪裡?在那新年的“新”裡,在那不同尋常的特別裡。

年前家家戶戶要大掃除,平時只主外不怎麼幹家務的父親,成為大掃除的主力。春節期間父親還要專門下廚做一次飯,以表對母親的感謝慰勞之意。年前不用早早上床睡覺,可以陪著父母熬夜,一起看他們製作糖果、打年糕、炸泡響。

吃完年夜飯,母親從箱子裡拿出疊得整整齊齊的新西服、新褲子、新襪子,一個個給孩子們穿上,還有母親親手做的新布鞋套在腳上,身體奮力向上跳幾下。年初一開始,就要穿著新裝去掃墓、去拜年。新年會認識很多新人,有些是新朋友、新親戚,有些是因為小時候見過,但還沒有留下記憶。

春節期間待客要熱情禮貌,要尊敬長輩,要主動拜年問候。家裡不能吵架拌嘴,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更不允許說髒話,還不能打孩子。年初一不能使用菜刀、剪刀,年初一早上可以睡懶覺,如果天氣特別冷,母親會把熬好的家鄉羹端到床上,讓我們坐在被窩裡享用。羹是藕粉熬製的,裡面有豆乾粒、豆腐、荸薺、胡蘿蔔丁,甚至偶然還會有肉丁,上面撒一點胡椒麵,又燙又香又糯又脆。土豆加牛肉怎麼能和這碗羹相比呢?

年味在哪裡?在拜年的路途上,在田野鄉村的炊煙裡,在玩鬧遊戲中。

跟著父親,跟著舅舅,提著年貨,用腳步丈量大地,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穿過一個個村莊,計算著前面還有幾條溪流、幾座橋樑、幾座山頭、幾道坡嶺,是否可以走捷徑穿越乾涸的藕塘。孩子們一會衝在前頭,一會落在後面,一會斜穿到岔路上拔幾株草、摘幾朵花。路遇鄉鄰,大家大聲打著招呼,寒暄著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和親戚家的兄弟姐妹、左鄰右舍的同齡人追逐著燃放小鞭炮,捉迷藏玩遊戲,穿行於小巷古宅。寒風凜冽,雙手凍得發紅,心中卻熱得像一團火。

......

年味在哪裡?它在我塵封的記憶裡。

3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溝通的藝術,一段親密關係的保鮮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