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過年和現在的過年有啥區別?可能年輕人對這個問題還不是特別的有感受,年齡稍微大一些的人卻會有許多感慨。其中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曾經過年彷彿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而現在過年則愈發的顯得平淡無奇了。那麼,曾經的過年和現在的過年究竟有啥區別呢?下面咱們就來說一說。
曾經過年是一個很大的“工程”。為了準備過年,必須要一大家子的人都動員起來,而且還得提前好幾天。一方面是要打掃衛生,把屋子裡的蜘蛛網什麼的都劃拉掉,還有其他各種平日裡打掃不到的地方,都要弄乾淨。然後則是開始準備“年貨”,那時候不像現在,超市裡什麼都有,所以許多東西都需要自己做。
比如,比較常見的是“粑粑”。這個東西是正月間必備的零食,只需要在火上面一烤,就能吃了。口味則不一而足,有的人愛放糖,有的人愛放辣椒有的人愛放肉,可以說每一家的“粑粑”都是每一家獨特的口味。而這個活也並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需要幾個年輕力壯的壯丁,然後一家人圍起來做。
還有像炒米這樣的零食,現在多半也是買了,而那時候則需要提前自己做。包括其他地方性的特色小吃、甜點,大多在過年之前的一段時間裡都會辦起來。那時候人們常年吃不飽,過年一下子辦了這麼多零食,成了孩子們的天堂。所以老人們每逢說孩子開心的時候,就往往是“跟過年一樣”。
吃,只是往日裡過年的一部分。中國的文化非常豐富,過年更是體現這種文化的關鍵時刻。首先就是家族文化了,絕大多數外出的人,到了過年的那幾天,不管多忙都要往家裡趕。一時間平日裡稀稀拉拉的村落變得如同鬧市一般熱鬧起來,尤其是年輕人要到處走親訪友,加強親戚間的關係,年味兒也就是這樣濃烈了起來。
人的氣氛上來了,還需要增加幾分“色彩”,這便是每家每戶的對聯了。雖然現代社會識字率遠高於曾經,但是曾經每家每戶只要是會寫字都會自己寫幾幅對聯,不會寫的也要央求別人來寫一些。這對聯不比買的那種,上面還有鮮活的墨跡,在加上鮮紅的紅紙,給過年的氣氛襯托得分外熱烈。
有了“色”,就不得不有“聲”。這也是往日裡過年的一大特色——鞭炮。那時候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對鞭炮十分的感興趣,尤其是快要過年的那段時間,小孩子若是不放幾個鞭炮,那便要變臉哇哇大哭起來。村落裡左一聲,又或者噼噼啪啪的一片聲音,把整個世界都襯托得分外的熱鬧。
到了除夕那一天,或者稍微早一點,家庭或者家族還需要做一些祭祀活動。這往往是比較莊重的場面,若是族長制度還沒有被拆散的,那便要很嚴肅地聚集在一起,在獨特氣氛下把家裡祖祖輩輩的人都“請回來”,一起過年。做完祭祀活動,然後差不多就開始吃起“年夜飯”來。
相比起曾經年味兒十足的過年,現代的過年則顯得物質特別的豐裕。我們再也不用去自己製作各種零食,而是帶著購物袋直接去超市裡“搶購年貨”,想要吃什麼便撿什麼買。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裡遊的,沒有一件是買不到的。即便是曾經必須請人去寫的對聯,如今也都可以買得到了。
為了環保起見,現在的不少地方已經開始禁止放鞭炮了。不過人們想要看放鞭炮的場景還是很容易的,只要開啟電視或者手機,什麼樣熱鬧的影片都能看得到。人們大多都是在平靜當中開始吃年夜飯的,也不要祭祀了,或者草草走個過場,家裡人也天各一方,然後就是吃著從各個超市買來的大餐了。
吃完年夜飯,也不必像曾經那樣走街串巷的拜親戚了,只要走幾乎平日裡比較親近的人,便算是把年過完了。趁著僅剩的一點兒假期,躺在床上看看手機,度過一年當中很少的幾次小長假,這大約成了現代過年的最快樂的事情了。相比起來,現在的過年比曾經的過年物質豐裕了太多。
不過,豐裕的物質背後,卻是“年味兒”的不斷減少。尤其是這兩年因為疫情的原因,許多人都關在家裡過年,氣氛更加沒有了曾經的熱鬧。雖然我們現在可以輕易地吃到天南海北的美味佳餚,但是卻無法體會那種曾經的味道。這個時候,我們翻一翻魯迅寫的《祝福》,不免對曾經的過年有些懷念了:
“家中卻一律忙,都在準備著“祝福”。這是魯鎮年終的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的。殺雞,宰鵝,買豬肉,用心細細地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裡浸得通紅,有的還帶著絞絲銀鐲子。煮熟之後,橫七豎八的插些筷子在這類東西上,可就稱為“福禮”了,五更天陳列起來,並且點上香燭,恭請福神們來享用···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買得起福禮和爆竹之類的——今年自然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