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剛用手機的時候,每每收到這樣的祝福資訊,總是很感動,一條一條反覆閱讀,認真回覆。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手機中儲存的號碼越來越多,卻發現越來越找不到曾經的那份感動了。誠摯的、發自內心的祝福還有多少呢?大部分都是網上下載的千篇一律的資訊,經常收到不同的號碼發來相同的內容,或者就是“**給您拜年了”這樣放之四海皆準的群發信息,只不過改了個名字。
於是,祝福資訊於我,期盼越來越少,像春晚一樣成了雞肋。前幾年收到祝福資訊的時候,還是會看,但是,只是看一眼是誰發來的,誰在除夕夜還能記得有我這樣一個朋友,其他的,似乎已經不重要了。而今,大家更是連發都懶得發了。
人與人之間彷彿越來越近,卻越來越陌生。到底是什麼拉遠了心靈之間的距離,偷走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千百年來,人們藉助“鴻雁傳書”這樣古老而浪漫的方式傳遞訊息,那時候,時間很慢,一生很短,只夠愛一個人;90年代電話普及了,書信就寫得少了;再後來,手機和網際網路普及了,人們那樣痴迷於QQ、電郵、微信中冰冷的文字,似乎連話也懶得說了。當QQ、電郵、微信扼殺了親筆信,當電子書顛覆了紙質書籍,當朋友圈、微博覆蓋了手書日記,當網路音樂趕走了卡帶和光碟,當手機的時間功能變成了手錶和鬧鐘,我們悲哀的發現,人們的許多能力都在退化。
比如寫字、寫文章,比如記憶力,甚至說話和走路。有多少人經常提筆忘字,簡單的一個字卻感覺越看越不像;有多少人手機沒帶在身上就像丟了魂,坐立不安,什麼都做不了;有多少人沒有手機,已經記不起哪怕最親近的人的手機號碼;有多少人不再守時,約會遲到就發個資訊通知對方;又有多少人一開啟電腦就習慣性地登入QQ、微信,但是QQ總是隱身,微信一直不回,其實也不是非要和什麼人聯絡,只是習慣了要在網上掛著,刷刷自己的存在感;又有多少次,週末的晚上想給朋友打個電話傾訴苦悶,可是翻遍了通訊錄卻找不到一個可以吐露真心的人,最後只好作罷。
通訊越來越便捷,可是我們越來越孤獨。
我開始有些痛恨手機了,更加痛恨網際網路,他們似乎拉近了人們空間的距離,卻讓心靈隔得越來越遙遠,讓真情變得越來越淡薄。
也許這就是有些人,比如我,喜歡懷舊的原因吧。還記得2010年春晚,小虎隊18年後再登春晚舞臺,一亮相就滿場掌聲雷動,誠然,小虎隊的勁歌熱舞固然精彩不減當年,但是18年後的他們,真的還能比當年的青春逼人嗎?那些掌聲,恐怕更多的,是像我這般年紀的人,在緬懷自己的青蔥歲月吧。
我有個好友,在數碼相機普及後的那幾年,還固執地用需要裝膠捲的相機拍照,問及原因,她說,我們拍照只是想留一個真實的瞬間,我不想等老了以後翻看年輕時的照片,全部都是為了取一個鏡頭反覆刪除、重拍,或者是在照片列印之前反覆修改,把所有瑕疵抹去,留下的都是完美的,那還有什麼意義?現如今,我們已經買不到膠捲了,只能使用數碼相機或者手機,不知道這位老友,又該有多麼失落?
前些年我還保留著戴手錶的習慣,曾被很多人問及原因,其實沒有什麼,只是一種習慣,就像我一直習慣使用鋼筆一樣。
當我們開始回憶,開始懷念從前,就說明,我們已經老了。這有些殘酷,卻是事實。
想念那些親筆寫就的帶著體溫的書信和節日的賀卡;
想念那些過濾在紙上的日記和心情;
想念用膠捲沖印出來的不完美的照片;
想念那些曾帶給我們無限享受的卡帶和光碟;
想念一本本飄著墨香的紙質書和逛書店的感覺;
更想念,那些沒有手機和網際網路的,溫情而美好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