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是上墳的日子,想起那些離去的親人,眼淚又止不住了。想念我的姥姥。
我的右眼角下面有一顆痣,小時候,媽媽四處尋方,看如何能去掉這顆痣。鐳射點痣最有效,但終因離眼睛太近而放棄了。
這顆痣,有人稱為滴淚痣,我確實是很愛哭,從小到現在。
我自己覺得可能是遺傳。我的姥姥很愛哭,媽媽也很愛哭,我也很愛哭。好像天生如此。
能記事時,如果爸爸媽媽沒帶傘,知道他們要挨雨淋了,我就看著窗外開始哭,為他們擔心。
我這樣愛哭,大人們都感到很奇怪。媽媽說,那麼愛哭,把福份該哭沒了,別再哭了。我說,你也愛哭,你也挺有福氣的啊。
初中時去了一所好一點的學校上學,離家很遠,只能住校。這是第一次離開家,所以常常想家,常伴左右的是眼淚。
那時看《紅樓夢》,林黛玉還淚給賈寶玉,我覺得自己是還淚給父母親。
大學時,在圖書館看了整套的三毛的書,是哭著看完的。那幾天是帶著很多紙巾去的圖書館。
臺灣作家朱天文在《一杯看劍氣,二杯生分別,三杯上馬去!》一文中寫到:“她豈知我也是最最自私的人呢。但是有一位林黛玉,她就是世間第一自私的人。
林黛玉種種的小心情,說話故意冤枉賈寶玉,動不動就傷心流淚,最大的私意,莫過於她對寶玉說的:“我為是我的心。”然而林黛玉的一生其實也不是為了情,她是為了求證一件最真實的東西,是求證她自己的嗎?”
事實有真假,觀點無對錯。
大部分人比較喜歡薛寶釵,吳伯凡老師在《伯凡日知錄》裡說到林黛玉是極端的有我主義者,薛寶釵是真正的無我主義者,掌握一個家族的命運,需要的是薛寶釵這樣的人。
還是吳伯凡老師寫到上癮這個話題時,這樣的一段解釋:“英國諾丁漢大學的臨床藥學教授羅傑·納格斯透過實驗,測量出人的眼淚裡含有“內啡肽”。像林黛玉那樣特別愛流淚的人,他們的內啡肽含量是很高的——一直流淚,身體的“內啡肽”生產能力就會越來越發達,越來越發達會導致需求側也很發達——只有在流淚的時候他們能夠產生一種強烈和獨特的快感,這就是人類對痛苦的癮頭。
說到這裡,我就會想到一個特別古老的哲學命題:人有沒有自由意志?我們的身體到底誰說了算?我們的身體是我們的嗎?”
也許有人會覺得愛哭的人太矯情,太脆弱,愛哭這件事真的不是那麼容易控制。
有人說愛哭的人也愛笑,別人我不知道,不過我的媽媽確實很愛笑,我也很喜歡笑,喜歡開玩笑,喜歡幽默,喜歡脫口秀。
因為淚點低,也比別人更容易感動。我的姥姥非常善良,我的媽媽也是,相信我也是受了她們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覺得,善,真的很重要,無論對親人還是對這個世界。用媽媽的話說,是有一顆奶奶心。
無論是林黛玉還是薛寶釵,人不能是用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都是一個模樣的話,就不好玩了吧。
用名人名言來總結是,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費孝通先生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最後,在除夕夜送祝福給你:
今年無論你是回家過年
還是選擇安靜就地過年
願我們所念之人皆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