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年輕人過年回家最怕的,大概就是同學聚會。 當年的同學都已經買車買房結婚生子,你還在擔心論文啥時候寫完、下個月的房租到底啥時候交上。面對同齡人的大型凡爾賽現場,同輩壓力和血壓齊飆,一股熱血直衝腦門。 今天更新的《奇葩說》,辯題簡直就是在刺痛此刻年輕人的心——“身邊的同齡人過得都比我好,該玩命追嗎?”

有人說玩命追逐同齡人,只會迷失自己的方向;也有人說此時不追更待何時,努力是為了給自己一個交代。 這些可能都沒有錯。不過我們今天可能想說的是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同齡人過得都比你好,可能不怪你自己不努力。

年輕人過得好不好,

和自己關係不大

畢業後你可能發現,才發現三五年時間,同齡人間的差距竟然能拉得這麼大——有的人已經結婚生子,有的人吃完飯還得寫期末作業;有的人全款買房買車,有的人還不知道下個月的房租怎麼解決。

2018年11月,深圳,福田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的新人。當同齡人已經結婚生子時,有的人還在為學業憂愁

嘴上聊的是客戶、通勤、年終獎,心裡比的是車子、房子和票子。馮曉桐說當代年輕人的現狀是“白天說著無所謂,晚上比到不想睡”,這話放在年假期間,特別合適。 同齡人比你成就高,這件事確實讓人焦慮,但只是焦慮,其實沒什麼用處。因為決定成就的,首先是你們不同的起點。

這期《奇葩說》,蔡明老師的點評才是真相/節目截圖

比如買房這一項“成就”,年輕人想達成,首先靠的就不是自己,而是父母。 根據貝殼找房資料,21-25歲年輕人購房需要父母資助的,佔到70.9%[1]。 一項對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資料的研究則顯示,父母給予子女經濟支援的人數,少於獲得子女經濟支援的人數;但這些少數父母給出了更多的錢,所以財富跨代轉移仍然是順轉移[2]。 換句話說,把全體同齡人比作一個班,班裡的大多數人給父母錢,少部分人由父母給錢。但從錢數上來說,父母給的錢>給父母的錢。

2018年7月,鄭州,18歲的男生靠髒辮編髮買房子,每月還按時給父母5000元生活費

這說明什麼?說明後代得到的父輩財富極不均衡。都說是“父母幫襯”,幾萬塊的友情贊助,和幫著付了全款,可能就是二手loft和全新大平層之間的差別。 當然完全靠父母的還是少數。你的老同學大多會告訴你,父母交了個首付,剩下房貸自己背,心裡苦啊。 但實際上,即便是同班同學,收入也有可能受到父母的影響。這個影響從父母對你的教育中就已經體現出來了。 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收入是相關聯的,這早已成為一個經濟學常識。衡量相關性大小的,就是“代際收入彈性係數”。 根據2012年美國《總統經濟報告》(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中國的代際收入彈性係數高達0.6,在所有取樣調查的國家中排名第二。這說明中國父母收入對子女的影響極大[3]。

2018年5月,北京,奧數一對一輔導班,家長坐在教室的後排

有經濟學家提出,父母的人力資本是靠兩種方式影響子女收入的,一是父母對教育的投入,二是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得到人力資本回報的父母,往往會更重視教育[4]。 在中國,教育投入是中國代際收入傳遞的主要方式。也就是說,在不論天賦的情況下,看畢業後起薪高低,甚至可以追溯到讀書時父母給你們的輔導班分別投了多少錢。 在教育投資下降的大背景下,人力資本對就業的影響下降,這時候,社會資本對起薪的影響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社會資本其實就是“關係網”,在中國這樣一個強關係社會,親戚、朋友提供的資訊與幫助,對大學生的就業特別重要。有人計算過,想找到一個滿意的工作,“靠別人”在就業市場上的重要性,相當於增加5-10年的教育年限[5]。 努力當然很重要,但是你非要跟那些“贏在起跑線上的人”比,就會發現,這隻會讓自己的焦慮更多、煩惱更深。

工作美滿家庭幸福,

也要靠運氣

除了家庭的差距,還有一句古老的雞湯:選擇比努力重要。 選專業時的一念之差,可能就是上天入地的差別。根據北京大學201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抽樣調查資料,不同行業間的平均起薪,最多能差出2.2倍[6]。 比如2015年中山大學在河北的理科分數線是:計算機類653分、旅遊管理652分,假設2019年本科畢業後直接就業,他們本行業的起薪分別是7810元和3546元[6]。

2017年12月,杭州,阿里巴巴年薪百萬招聘“10年經驗工人老師傅”

終身工資中66%的增長都是發生在職業生涯的前十年[7]。行業工資本來就比別人低,要是不能在10年內完成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以後追上同齡人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了。 當然如果頻繁跳槽,或乾脆一直做些兼職應付,那麼畢業後這短暫的迷茫,依然可能會給你的職業發展帶來長達10年的負面影響[8]。 選擇不僅是體現在職業上,也體現在婚姻上。 有學者透過對CHNS資料庫的研究,發現如果一個男青年在公共部門就業,其岳父岳母的資源有很強的代際傳遞性[9]。 在特定情況下,婚姻的確是一條向上流動的陽關大道,剛好碰上一個高富帥或白富美,少奮鬥十年也是可能的。 還有一種選擇,叫作“大城床or小城房”。選擇去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總會在每年的這個時候,衣錦還鄉。 同一種職業在不同地區的工資差異巨大。可是別忘了,你的同學只告訴你,他在一線城市輕輕鬆鬆月薪過萬;但他沒有說的是,月薪過萬的代價是每天3小時的通勤,與4、5k只能租來城中村單間的侷促。

2017年1月,北京東南三環的龍爪樹,每個月1千元左右的租金和便利的交通,使得這裡聚集了不少“北漂”

更高的薪資匹配更高的生活成本,所以你們的生活質量其實是差不多的。平行的選擇本沒有更好或更差,但是就像《奇葩說》裡提到的那樣,“我們在意的總是我們沒有的”。 於是,當問出“同齡人都過得比我好,我該不該玩命追”時,其實是用別人的維度去匹配自己。 這一期《奇葩說》裡冉高鳴說得就特別對:玩命比別人過得好,你只會越過越不好。

靠歇後語出圈的冉高鳴,這期卻走心了。圖為冉高鳴往期金句/微博@冉高鳴

“生化環材四大天坑”“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勸人學法千刀萬剮”……當用投資/回報率來衡量這些職業選擇時,你可能發現,成就與否跟努力的關係也確實沒那麼大了。 可是別忘了,除了賺多少錢休多少假,你還有興趣、天賦,以及好像不值一提的“理想”。驅使你做出選擇的,恰恰是這些不可以透過比較去衡量的。

“同輩壓力”,

讓你的生活更難過

所以,對年輕人來說,同齡人有車有房、滿身名牌、家庭美滿,本來不一定是“努力追”就能解決的。 就像薛兆豐教授提到,“你只看到了別人打漁,沒看到別人織網”。 別人家的網,有可能是祖傳的。同學會上的凡爾賽背後,可能更多的是因為天賦、選擇、父輩資源的積累。 在與同齡人比較的時候,其實是忽略了行業、地域、性別、文化等等因素,也就是失去了自己價值的座標系。 冉高鳴在新一期節目裡講,在進入《奇葩說》之前也去做過男團成員。但他是怎麼形容這段經歷的呢——“屎殼郎進湯碗,冒充糖炒小栗子”。

冉高鳴凹起造型來,形象不輸頂流男團/節目截圖

硬要跟不同於自己的群體比,就只會讓自己不斷陷入自我懷疑、自我否定之中。 實際上,真正讓你幸福的,不是你拼命追趕同齡人——起跑線已經決定了很多時候追上就是很難——而是選擇更適合的比較物件。 英國心理學的一項研究就發現,比起實際收入,社會排名才是幸福的關鍵[10]。 比如給你兩個工作機會,一個是你月薪5萬,周邊朋友月薪50萬,第二個是你月薪1萬,周邊朋友月薪5000,你選擇哪一個? 按照傳統經濟學的理論,人要追求個人效用的最大化,那當然是選擇自己工資高的——月薪5萬。 但其實不少人會選後者——月薪1萬。

2020年4月,江蘇淮安,人們排長龍開具購房證明。有房有車,讓你的社會排名飛昇了一大截

因為你判斷工資的高低,並不是看自己拿多少,而是看和周邊人比較的結果如何,在行為經濟學中,這就是“參照點依賴”。 人們就是喜歡和自己差不多的人比。在中國農村,有超過68%的村民會跟鄰居或其他同村人比較,只有11%的村民表示會與村子之外的人相比;在中國城市,我們認為在城市受到不公平待遇的農民工卻有著積極的社會態度,因為他們更容易與家鄉的農民或自己的過去比較,而不是跟都市的白領們[11]。 所以就算你終於玩命追上了同齡人,也不一定會覺得更幸福。飯局攀比帶來的那點滿足感,可能還沒走進小區車庫就已消失殆盡。 熊浩的結辯其實也是這個意思:和同齡人比,比不過你急得睡不著覺,比過了你也不會幸福到哪去。於是,在互相比較的環境裡停下來,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賽前梁秋陽對熊浩結辯的預測,真的是絕了/奇葩說預告截圖

選擇一個更適合自己的比較體系,實際上也是知道自己究竟該往哪個方向去發展。而這,才能讓你不至於陷入盲目的攀比中。 馮曉桐說得沒錯:只要足夠玩命,二十年後就會有結果。這就是所謂的,先胖不算胖,後胖壓塌炕。

馮曉桐本人大概就是壓塌炕的典型/微博@我叫馮曉桐

你沒有必要追上一個與你不在同一條道路上的人。不過,如果真的咽不下這口氣——不如租套行頭回家過年吧。

7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那個插手兒子和媳婦婚姻的婆婆後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