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汽貿城您身邊精神導師
玄門道學
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遇事不責備,是一個人最頂級的修養
每個人的意識裡都深藏著嗔怒的種子。
當出現矛盾和問題時,我們會傾向於相信,事情是由別人所造成,而將所受的痛苦都發洩到別人身上。
但是如果深入地觀察就會明瞭,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其實是內心那顆嗔怒的種子。
遇事不責備,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避免類似的問題再次發生,是一個人最頂級的修養。
01
不責備的第一境界:忍。
《壇經》雲:“忍則眾惡無喧”。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若是能忍會忍,那麼一切的惡言惡語、惡意惡行,最終都會自動平息。
俗話也說:“吃虧人常在,能忍者自安。”
人在氣頭上的時候,氣血上湧,失去冷靜,什麼衝動的事都能做得出來。
這個時候,如果如果以忍制怒,待到情緒穩定以後再去處理事情,才能使事情得到妥善處理。
劉邦當年和項羽爭天下,處於下風。
這個時候,韓信攻佔了山東,派人過來對劉邦說,山東這個地方的人不服管,一定要有個大官鎮場子才行,請大王封我個假齊王吧。
劉邦一聽,火冒三丈,老子正被項羽打得焦頭爛額,你不趕緊過來幫忙,反倒要起官來了。
一拍桌子,怒不可遏。
旁邊的謀士陳平見狀,趕緊在桌下踩了他一腳。
劉邦不愧是個厲害角色,馬上醒悟並冷靜下來,大聲說:“封什麼假王?要封就封個真王!傳我命令,封韓將軍為齊王。”
如果劉邦沒有忍住怒氣,而是大發雷霆,恐怕天下不姓劉可能姓項了。
忍是不舒服的、不容易的。
明代思想家薛文清,號稱用二十年治一“怒”字而不盡,“是知克己之難。”人的情緒之難控制,可見一斑。
修養高如林則徐、曾國藩這些人,也難免有動怒之時。
但沒有其他辦法,唯有像曾國藩所說“咬牙做去”。
當碰見任何不順心的事情,就強迫自己,停頓三十秒再說話。
每當心海翻起波瀾,一定要忍住發洩的慾望,並對自己說:“冷靜,冷靜,不冷靜不說話。”
忍,不是慫,而是找回理智這張護身符。
02
不責備的第二境界:恕。
呂坤在《呻吟語·慎言》中說,“責人到閉口捲舌、面赤背汗,猶刺刺不已,豈不快心!然,淺隘、刻薄甚矣!故君子攻人,不得過七分,須含蓄以養人之愧,令其自新,則可。”
不留情面地責備別人,直到對方啞口無言、無地自容,仍還不止不休,這樣做盡管能夠逞一時之快,其實卻暴露了批評者自己心地狹窄刻薄。
對別人的錯誤橫加挑剔指責,對自己的錯誤選擇饒恕,這是人的本能之一。
《增廣賢文》中說“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能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用原諒自己的私心去體他人的難處,自然就容易理解和寬容。
老子說“不自見故明”,就是告誡我們,不要總把思維侷限在自己所見的角度,才能看明真相。
更多時候,我們要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也就是換位思考。
因為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對待同一件事情也會有不同的反應,所以不妨試著站在對方的位置,用對方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這樣我們才能更加容易理解、包容對方的行為。
網上曾經有一段很火的話:
你開車時討厭行人,你走路時討厭車。
你是顧客認為商家太暴利,你是商人覺得顧客太挑剔。
你有一個兒媳,你嫌兒媳不懂事;你有一個女兒,你希望她掌管婆家大權。
你打工時覺得老闆太強勢太摳門,你當老闆後覺得員工太沒責任心沒執行力。
《論語》中記載:子貢曾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孔子答覆:“其恕乎!”
意思是說,“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
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
恕己恕人,對事對人皆以“恕”字待之,凡事多換位思考,理解別人的難處,從而化解掉內心的怨氣,這也是比忍住和剋制怒氣,更高的一種境界。
03
不責備的第三境界:慈悲。
慈悲,是最好的相處,也是最高的智慧。
對人與人的相處而言,懂彼此的苦,唸對方的好,想自己的錯,這就是慈悲。
慈悲,是我們共同的財富。
因為有了慈悲,人世間才充滿了溫暖和喜樂,人生才有了充盈的意義。
亦舒曾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而你未必能夠理解他們的生活。
不理解別人,只是因為我們的本能是以自我為中心,只知道自己內心的失落,不知道對方心裡積淤的苦傷。”
同樣,我們也不要因為一點錯,就忘記對方所有的好。
很多夫妻吵架時,會惡語相向,把對方多少年的陳年錯事都會“翻出來重新曬一遍”。
又有多少曾經親密無間、並肩作戰的合作伙伴,最終鬧得不可開交,分道揚鑣。
人生在世,要面對兩個課題,一個是外部的,一個是自己的。
事實上,越是層次高的人越是內求,越是層次低的人越是外求。
我們無法決定外部的事情,但能透過反思自己來發現不足,透過改變自己來消除不足。
當我們願意向內看自己的缺點,我們就擁有了自我超越的勇氣;
當我們願意向外看別人的優點,我們就擁有了慈悲眾生的胸懷。
如此,便可動靜從容,出入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