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提起叛逆期,我們就會想到那些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隨著接觸的人慢慢變多,他們會有更多的身份:某人的朋友、學校的裡的課代表、差生等。隨著新標籤的增多,他們對事情的認知開始有了變化,不再侷限於父母為他們貼的標籤,進入叛逆期的他們想要突破家庭的束縛,開始重新為了自己的思維程式設計。

踏進中年行列的我們也許還不如青春期的孩子,我們的身份、標籤越來越多,這些標籤豐富了我們的毛羽也成為了我們的束縛,我們小心翼翼,我們不敢走錯,沒有退路也不敢冒險,我們努力維持著這些標籤害怕他們被撕掉,我們固步自封在舒適區裡。

於是到了“四十不惑”時,有的人覺得自己不惑了,知道了該怎樣行走,該怎樣順應潮流;有的人覺得自己迷惑了,因為害怕就這樣終其一生,害怕這一眼望到底的生活,害怕辜負自己的一輩子,害怕面對內心的孤寂與不安,這樣的感覺無人可說,也無人能懂,畢竟有些事情不足與外人道,有時候我們連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也不知道,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怎樣。

我正是經歷過這樣的惶恐,所以才會對張沛超的《我的內心無窮大》這本書有強烈的共鳴。

《我的內心無窮大》是心理學家張沛超所著,旨在幫我們”突破關係束縛、卸下防禦偽裝、修通情緒困擾、找到自我價值“。引發人們對自己內在的關注,幫我們瞭解自己,做自己的知己。

張沛超是武漢大學哲學博士、心理學博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更是被譽為”國內分析學派代表人物“,申荷永、朱建軍等多位心理學教授讚譽他是”心理諮詢界的小超人“。他的執業時長達到了12年以上,諮詢時長高達10000個小時以上,長時間的探索和積累,讓他找到了迷茫的真相,才能幫那些渴求探索自己又迷茫的人做出積極的改變,認識真正的自己。

迷茫

小的時候,我經常半夜躲在被窩裡哭泣,具體不知道為何,反正是心裡不順暢,隱約知道自己的家裡諸事不順,對未來看不到希望。

無知的我聽過這樣的老話“女人一生有兩次改變命運的機會,一次是考學,一次是結婚”。所以我也憧憬著我能改命。

結婚後,接連生了兩個孩子,每天抱著老大、拖著老二,累得不行,鄰居經常安慰我,熬吧,把孩子熬大了你就熬出頭了。

孩子大了,我去了超市工作,工作環境每天都是熱鬧哄哄。每天空閒時間我們幾個同事就會聚在一起婆長大姑短閒聊,除了閒聊我們還愛對顧客的衣著打扮評頭論足。下班後趁著孩子沒有放學,我們就一起去卡拉OK,一起就近遊玩,當年住在一起的鄰居見到我就會說:“你熬出來了!”

曾經一度,我覺得人生不過如此,這就是我今後的生活。可是舒適區呆久了人也會膩歪。

張沛超在《我的內心無窮大》中說“不舒服不行,太安逸也不行”。還真是這樣,熱鬧的表象背後是內心的空虛。

如果這就是我今後的生活,如果我就這樣終其一生,每每想到這兒,我就會害怕,內心波濤洶湧,慌亂焦慮卻不知如何是好,我害怕辜負自己的一輩子。我知道不能這樣下去了,但對未知我會感到害怕,我害怕做出改變,我害怕走出舒適區。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的內心無窮大中》說:人生所有的困頓都是一個訊號,都是在提醒你,該向內心看一看,該關照自己的內心了。

人到中年,煩惱漸增,如果我們能接收到內心發出的訊號,如果能向內看看,成功渡過這場危機,生命之河的寬度會自然而然地變寬,或是朝著另外一個方向流去。

重新調整配重

為人父、為人母的我們,其實好多的忙碌都是圍繞著面子在轉,我們想讓孩子取得好成績,我們想讓自己變得更有錢,我們想住好房子,想有好車,我們們把大把的精力都耗費在了這些事情上,為了這些,我一直在路上。其實,細想,有多少是我們內心真的需要的呢?住在大房子之後我們真的開心嗎?開了寶馬我們就會幸福嗎?也許這些都是我們為了維繫面子。

老話說:“人要臉、樹要皮”,老話還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這些老話也許在無形之中就被印刻在了我們腦子裡,所以我們重視面子,讓它佔據了我們的生活,為了面子我們都忘了真實的自己,我們戴上面具行走,我們附和著熱鬧的人群,我們接受著大眾審評,我們把熱鬧當豐富、把附和當充實,本該豔麗的人生讓我們過成了一種色調——追逐面子。

如果我們把過多的精力耗費在了這件事情上,留給關注自己的精力就很有限,但“人最深處的本質,其實是想成全自己。”所以,給面子留點空間就行,打破舊平衡關係,撕掉舊標籤,為自己的生活重新配重,才能成全自己。

走進內心的無人區

如果我們沒有辦法與自己保持親密,那麼孤獨就會非常深刻。真正的成長都是從根開始,向內尋找屬於自己的原始力量。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無人區,那是我們熱鬧過後的落寞,落寞後的困惑;那是我們內心的孤寂一隅,別人無從得知,我們也不敢輕易踏足,害怕迷路走不出,害怕剪不斷理還亂。

走進內心的無人區,仔細觀察自己的內在有什麼需求?為什麼煩惱?為什麼焦慮?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找一個獨處的空間面對無力的自己、內心裡所有的煩惱。

煩惱的背後是怕,憤怒的背後是脆弱,深入自己不敢涉足的無人區想一想,自己究竟怕什麼,如果我們離開這片區域後我們的內心變得清明,內心變得愈發充實,意識到自己隱藏的力量,不再害怕外界的評判,那麼我們就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底氣,這種底氣和那種用於與人競爭的底氣不同,這個底氣不會輕易被他人擊碎。有了這個底氣,在遇事上我們會知道“那能怎樣、那又怎樣”。理清了這些,才能為心靈重新找尋出路。

充電型別和耗電型別的關係

總有一些人,會讓我們感覺自己很差勁,感覺自己沒有力量,感覺自己沒有希望,我們一邊討厭他的負能量,一邊繼續和他來往,因為我們在他們的狀態裡看到了自己的輪廓,我們騙自己生活就是這樣,好多人的生活都是這樣,我們也完全可以這樣。

但也有一些人,與他們在一起會讓我們感覺自己更有能量、更自信、更有勇氣、更果斷、更生動、更富有生命力、更願意主動探索世界、感到更自在、更安全。這種關係就像在給我們充電一樣,讓我們的電能不斷增加。

但事實上每個人的內心都十分複雜,存在很多衝突,所以絕大多數關係同時存在充電和耗電狀態,只是程度不同。如果我們能認識到這些,就對生活又多了一個角度,我們在關係中自己的感受會變得更清晰。

面對未知的勇氣

作為“心理心理諮詢界的小超人”,張沛超老師經常會被問到一些大眾關心的普適性問題,比如,一個人總是破壞親密關係、總是玩手機、總是對親近的人發火,或總是在家裡囤很多東西時,該怎麼辦?

張沛超老師知道癥結:一個人總是重複地做什麼,一定有他的道理,他重複做這件事對他肯定有好處:要麼這樣做能幫助他逃離或躲開了一些外在不利的環境,要麼這樣做幫助他逃離或躲開了一些內在的不利情景。老師給出的建議也都是千篇一律——他需要更深入地瞭解自己的體系,只有真正瞭解了自己的體系,才會放下那些該放下的東西,才能做那些該做的事情。

聽著這個答案挺簡單,可是為什麼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原因可能就是因為我們害怕面對未知:我們害怕不確定性,我們害怕失敗,我們害怕也許自己就不會成功,我們害怕外界對我們的指望變成指責,害怕自己的能力跟不上思維的增長,於是我們就進入了一種困局,縮在自己的舒適區。

這些人覺得自己一個人被扔在了夜路上,但他們不知道,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如果在未知的路上遇上了什麼事情,或是碰到了很大的麻煩,即使糟糕的想要發瘋·····所有這些,都曾經有人經過,我們完全可以從前人那裡獲得一些應對的勇氣,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要知道,不怕走夜路的人都是鍛煉出來的,與其逃避,不如借這個機會迎接更豐富的自己。

我很喜歡鼴鼠的土豆老師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項技能,它不是透過繼承得來的,不是被人賜予的,也不會被人奪走。

面對未知的勇氣如果算是一項技能的話,這個技能可以說是最炫的技能。

人生的最大的難題就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張沛超在《我的內在無窮大》裡為這個難題開了一副解藥,那就是不斷認識你自己,做自己的知己。書裡面40堂自我探索的必修課,看後你肯定會有所思索、有所收穫,期待我們都能重新為自己程式設計,做自己的人生舵手。

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合租的室友要求你打掃她的房間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