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等萬等,終於等到了這個年關。
大年三十之際,首先給各位拜個年,願每個人在新的一年都能順順利利,平平安安。
很多人調侃過去的這一年,好像經歷了太多事情,匆匆忙忙到了年底才驚覺,2020的那個新春,真的已經徹底過去了。
人人都期盼著牛年的到來,可以真的“牛”轉乾坤。
1
年貨、年味、團圓、祝福......
一切關於年的美好期盼從一個月之前開始被提起,過年真好,回家真好。
家是我們一輩子難以割捨的源頭,家的味道是我們但是嚐遍所有美味,依然貪戀的味道。
過年回家似乎是每一箇中國人的執念,這份執念是故鄉的召喚,更是親情的凝聚,一年的辛苦奔波,在年夜飯的飯桌上都可以煙消雲散。
但是今年就地過年的選擇,讓更多人對家有了別樣的認知。
朋友是一位北漂女孩,兩年過年因為工作沒有回家的她,今年終於有了些時間可以回去看看家人,所以即便零下7度北京的寒冷,核酸檢測的幾百人長隊,提前完成春節工作的多個加班深夜,都沒阻擋住她想回家的步伐。
可是看著那些抗疫工作者不辭辛勞,日夜堅守,她動搖了。
兩年沒回家,想念的是家裡門口小吃的味道,是奶奶無微不至的關愛,更是家人團聚的熱鬧。
可是,疫情並未結束。
年關將近,疫情突然肆虐,多地有零散爆發,她所在的區域,距離風險區域不過十幾公里。
猶豫中,她給奶奶撥通了電話:“奶奶,年貨都準備好了吧?我最愛的紅燒肉也準備好了?”
“放心吧,都給你備著呢。”奶奶笑著回答。
雖然和奶奶聊著家常,可她心裡五味雜陳,不知如何對奶奶開口。
可奶奶還是發現了孫女的異樣,她終於鼓起勇氣對奶奶說:
“奶奶,我真的很想你,想吃你做的紅燒肉,想家人在一起聊天,但是,疫情還在持續,我不想給防疫添亂,今年可能還是回不來了”
“......哦,沒事,咱們還能影片,我們一定不能給國家添亂,想吃紅燒肉奶奶可以影片教你......”
奶奶後邊的話,她已經無法繼續聽下去了,心裡都是愧疚......
奶奶說的很真摯,也堅定了她的想法。
從小長在奶奶身邊的她,知道為她學會上網的奶奶有多麼思念她,儘管內心有諸多難過,但最後還是選擇一個人“就地過年”。
像朋友這樣的人,身邊不計其數,計劃年底舉辦婚禮的小夫妻,由於擔心聚集產生的不良影響,把婚禮推遲;計劃春節帶全家人去三亞度假的同事,取消出行,選擇在家過年......
這些故事就在我們身邊,疫情阻斷了我們出行的步伐,卻阻隔不了我們作為中國人的團結。
2
雖然回家的腳步可以停住,可思鄉之情還是會蔓延。
社交媒體上有不少過年的熱門話題,要麼是就地過年的儀式感,要麼是闔家團圓的氛圍感,而東古調味配合新年片推出的#年夜C位大賞#話題,也許希望在外遊子道出心聲:說一說自己今年的年夜飯形式,談一談這一年的收穫成長,以及暢想一下關於人生,關於人生百味的故事。
或許也是想傳遞:最要緊的,可能是一桌團圓飯,也可能是心在一起的我們。
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慨,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是:
當我們長大後,愈發深刻體會到,我們想家,不由自主就想起了家裡那口美味,只要家裡的味道在了,感覺就回家了,感覺到了,在哪都是團團圓圓過大年了。
常聽人說,飯桌和廚房永遠是一個家最有凝聚力的地方,那些簡單的家常美味,包裹著人生百味。
以前不懂包裹著什麼,現在終於開始明白了,就像家的味道,不是食材能給予的。
清蒸、爆炒、紅燒,每一種味道都像我們處理事情的方法。
隨著年齡增長,從年輕時的衝動到中年的沉穩,以及老年的平和,我們每次面對困難和挑戰都在學會變通,不會一味地順從與隨波逐流,這就像你永遠不會只愛吃一種菜品的味道一樣。
在這些不同的味道中,我們不斷成長,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
但唯獨在表達情感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寄託,如同把年夜飯當作團結的寄託。而#年夜C位大賞#,就是想驗證:
年味年味,最重要的是那個“味”,是“味”促進了心的相約。
家和家的味道,是每一個人最初的記憶,也是我們最終的歸宿。
疫情終將會被我們打敗,曙光定會到來。
無論回家還是不回家,我們都靜待春暖花開。
無論多麼不平凡的生活,最終都要歸於平淡的柴米油鹽;無論生命中有多少波瀾壯闊,我們最迷戀的,始終還是包裹在煙火人世裡,那些平凡瑣碎的溫暖和感動。
新的一年,衷心祝願每一個人平安順遂。
“願今年所有遺憾,都是明年驚喜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