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當人還年輕的時候,總是喜歡過著“群來群往”的日子,認為這才是最充實的生活。

可是,當人將這樣的生活過上幾年之後,人也就會對這種“群來群往”的日子無感。

這種無感,並非是絕情,也並非是憎恨,而是內心情緒的變化,不再對“社交”有著強烈的心理波動。

於是乎,當下“斷舍離”的生活模式也逐漸成為了生活的潮流。而這種潮流,還影響了大多人的人際關係。

我們能發現,現在有很多人,他們寧願獨處,也不願意交朋友,彷彿想要過著“孤島”般的日子。

對於這種現象,曾有心理學家坦言,年齡的變化,以及社會人際關係的變質,將會重新改變人的心理。

為何如今的人,他們會選擇獨處,而很少選擇社交呢?也許是這5種心態在作祟。

看透人心人性,對社交感到厭惡

寧願獨處,而不怎麼喜歡交朋友,就證明這個人已然對社交感到“厭惡”。

這種厭惡感,並非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了。

當人經歷得多了,看透了人心人性背後的本質之後,人也就會清楚,所謂的社交,有和沒有,又有何區別呢?

當人被社交關係傷害過之後,自身也就會看淡。那麼,厭惡感和遠離感就會逐漸產生。

不僅如此,有些時候,社交還會給人帶來一定的損失。而這,既包括金錢損失和精神損失。

所以,他們就會選擇獨處。這是內心的選擇,更是看透後的內心態度的轉變。

寧可一個人,也不想招惹麻煩

人與人的交往,說到底,就是雙方在生活的磨礪中,錘鍊著雙方的情誼。

而這個錘鍊和磨礪的過程,帶給人的,不可能是輕鬆和愉悅,而是揪心和痛苦。

如果你遇上了真情實意的人還好,至少你們倆能修成正果,長長久久。可如果你遇上了情感騙子,那麼你將會受到傷害。

前者是有價值的,而後者只會讓人白白浪費精力。

但不管怎麼說,這兩種情況,都會給人造成一定的麻煩。

而我們大多人,本就是厭惡麻煩的。況且,面對情感關係的不確定性,我們自然就不會抱有過多的期望。

如此,人也就會選擇獨處了。

是非過多,易惹來矛盾

不管是在校園中,還是在職場裡,社交的本質,便是不同的陌生人相聚在一起,從而進行關係上的磨合。

磨合,就好比兩隻刺蝟抱在一起一般,終究會相互刺傷,相互造成傷害。

而這種傷害的背後,便是是非和矛盾。它們會在人際關係中慢慢地滋生,就像種子一般逐漸在成長。

面對生活中過多的矛盾,又有誰想招惹呢?

對此,現實的許多人,他們也就會選擇獨處,而不想選擇與人交朋友。

獨處,能讓自己更加“自由”

群來群往的生活,就像是無數的羊聚集在一起,從而成為了一個整體,看似強大,可實際上卻脆弱不堪。

而那些選擇獨處的人,他們就像是一隻兇猛的野獸,雖然特立獨行,可卻無比強大,在叢林中自由穿梭。

可以說,獨處是一種能力,是一個令人強大的過程。同時,它還比前者多了一份自由。

你在群體中生存,就得聽群主和圈主的安排,聽別人的意見做事,這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如果你是一個人獨來獨往,那麼你將能獲得生活中的自由,以及精神上的自由。

這兩種自由,會讓人感覺到身心歡愉。如此,又有誰想主動投入到“束縛”之中,自討苦吃呢?

網路化時代讓人產生了“惰性”

這裡有兩個問題。

為何當下社會中的人越來越薄情了?

為何當下生活中的人都不怎麼喜歡與人交往了?

其實,這就跟網路化的時代有關了。因為網路的便捷化,重新激發出人的惰性和不想複雜,只想追求簡單的天性。

只用一臺手機,你就能和天南地北的人聊天、影片和通話。那麼,人與人線上下面對面交往的機會就會減少。

沒有面對面的線下交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淡薄起來。

不僅如此,網路世界中的關係都是虛假的。虛假的關係,它帶給人的,只能是虛偽的情誼,根本算不上是真實的人際交往。

所以說,在便捷的網路化社會中, 我們有可能收穫了無窮的便利,可卻失去了一定的情誼和人際關係。

這,其實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1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男友不買花還教訓小孩,我該怎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