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我不由得想到自己父母,父母的父母,周邊朋友們的家庭,這句話點破了一直籠罩在我心頭上的感受。我當然知道父母為了子女付出的心血,也知道他們對此並不求回報,但難免會因為爸媽將自己的人生寄託在自己身上而感到無奈。雖然是否花很多時間和金錢在我的身上是他們年輕時候的選擇,並沒有人強迫他們一定要將我培養成怎樣的人,但他們這麼做了以後,作為子女的我們,看到他們在進入到人生的花甲之年卻從未為自己生活過,我心中的虧欠感是永遠難以抹平的。

雖然他們口頭上並不要求我能回報給他們多少,也不要求我工作之後每年能給他們多少錢,但是我知道他們心裡在等著我感謝他們。這種感謝,往往並不一定要是物質生活上的,可能是透過要求你按照他們理想的生活方式去生活,用“孝順”來捆綁我們自我的人生。

說句實在話,我們希望父母把自己的生活百分百與我們自己鎖定嗎?我們何嘗不希望我與爸媽都有著各自獨自精彩的人生?我知道我這麼說有過河拆橋之嫌,我在享受了他們對我成才的付出之後,如今要求他們獨立、不要精神上依賴我,是典型的“既當又立”。

但從另一個方面說,我們當然要對爸媽的養育之恩抱有感恩之情,但如果剔除了這份“虧欠感”,如果他們並沒有因為我們的存在而失去自己的生活的話,我們的這份感激之情又會是否減少幾分呢?也許這就是用“犧牲感”換來的“虧欠感”,造成了親子關係過分緊密互相捆綁這種扭曲的“共生”關係。

從爸媽的角度來說,他們的確將自己只有一次的青春都奉獻給了我們。但從作為孩子的我們來說,我們想要的卻並不是這種“窒息”式的愛,而是把我們真正的作為家庭的一員去對待。我還記得小時候,爸媽每當談到和“錢”相關的話題時,都會關上門在裡面神神秘秘的商量。都不要說十幾歲的我,如今我都不知道我家的財務狀況究竟是怎麼回事。也許在他們來說,這種事情並不需要小孩子摻和,但是他們眼中的“保護”卻是我眼中的“疏離”。我仍記得小時候有一年過年,他倆因為要給各自爸媽多少紅包吵得面紅耳赤,當時才幾歲的我,心裡卻在懊惱如果我不學鋼琴就會省很多錢,他們也不會因為這個吵架了。

在他們眼中,我是永遠的小孩子,永遠需要他們來保護。但是這種視角卻導致他們不會認真的聆聽我的想法和思路,只會一味的用他們的生活經驗來判斷我們到底應該走一條怎樣的路,卻忽視了時代已經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他們經常會提醒一些在我看來有點“弱智”的問題,我當然知道這可能是他們為數不多的可以用來表達關心的方式,但我也不由得在想在他們心裡我怕不是一個傻子吧。

不把你當一個成年人來看待,自然也就不會尊重你的選擇,他們總說我們在耍“小孩子脾氣”、做事情“小孩子過家家一樣”。

同一件事情,同一個行為,在爸媽看來是“為了我們好”,在我們看來卻是“不尊重”自己。親子不同頻,不能同悲喜。久而久之,我們自然不願意與之分享我們的真實想法,選擇封閉,然後揹著“虧欠感”去盡力孝順。

但說起父母永遠是我的一根軟肋,我看不了催淚的親情電影。看到他們日漸年邁卻越來越像個小孩子、幾乎被整個網際網路時代所拋棄、在需要掃碼支付時束手無策的樣子。我知道,我上面說的種種,並不能怪他們。他們生活的時代,所接受的教育,他們的成長環境,他們周圍同齡人的生活,讓他們產生了如此的思維方式。不可否認,他們已經用他們認為最好的方式去愛我們了。而作為子女的我們,如今有了更為寬廣的眼界、有了更加繽紛的世界,我們能包容得下整個工作中的不順心、包容得下生活的不如意,為什麼不能包容父母愛的方式?

但這種包容卻不是一味的妥協。父母的“犧牲自己”已經成為現實,幸運的是,我們卻還可以選擇不在一段關係中”犧牲“自己。作為他們奉獻的物件,我們覺得這種“犧牲”是一種負擔。所以換位思考一下,無論哪一段關係,我們都不要用“犧牲”去裹挾。如果我們要求父母全盤接受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那不同樣是用二十年前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在對待他們嗎?所以給予他們必要的提醒即可,也尊重他們堅持了一輩子的生活習慣,逐漸也讓他們接受我們的生活方式,接受我們已經長大的現實。

剩下的三十多年的親子關係,就讓我們帶領父母走出這種擰巴的自我犧牲吧。沒有人需要為了誰犧牲自己,大家都多為自己考慮一下,我想要的就是這種簡單純粹的家。

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2021每日箴言。學幾條處理生活工作難題的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