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各位有多少人能聽到自己內在的聲音?

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聲音來自於哪裡?

是大腦?還是心,所謂的高我?

我們腦子裡的資訊,能夠當真嗎?既能也不能,大腦中的資訊有時給出的結果非常準確,有時候又帶來糾結和困擾,與我們真正要去做的事情背道而馳。

而高我給你的資訊,卻未必對你有意義。因為,這個所謂的“神性自我”給你資訊的時候,你需要大腦來參與識別,才能夠領會其中的意義。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高我的資訊已經經過了大腦的處理,處理成了“你想要的資訊”。

這個時候,我們就會面臨一個問題:聽大腦的,還是聽心的?

其實,我們人類的三維結構就註定了:我們不能直接聽到心的聲音。因為,心在更高的維度,所以你聽到或感受到的那個聲音,往往是來自於你的大腦。

綜上所述,高我的資訊要麼從心來,要麼從大腦來。但還有一種可能性——從兩者一起來。這裡就關係到一個問題:我們的大腦與心的關係,是對抗還是合作?

我們現在很多人生活過得很苟且,為什麼?

一是不敢打破自己的困境;

二是從來沒想過怎麼樣打破自己的困境;

三是不敢打破自己認為該打破的別人的困境。

你總是覺得這個環境就可以了,我能做這個事情養家餬口,我就定在這裡不動了。

問題是,這不是定在真相,而是定在三維世界的各種相上,定在那個立方體的矩陣裡面,你把生命能量搞反了。這就是苟且——不是活的,生命的能量沒有活出來。

所以,人的生命狀態是你自己就可以調整的,用什麼調整?就用你自己對生命的理解——你若理解生命是流動的,生命的花朵就越開越大;若始終困在矩陣裡面,在一個個立方體裡面玩,生命就逐漸枯萎。

有兩個事實很有趣——

第一,在出生的時候,我們是先長出心,後長出大腦;

第二,在正常的死亡時,也是心先死,然後是大腦死亡。

大腦滯後於心生長,也滯後於心死亡。

這個事實難道不是在告訴人類:你的心和腦其實沒有同步,心和腦分開了。

宇宙將這個生命現象展現給人類看,就是希望人類透過研究它,去尋找心腦如何同步的答案。這個答案,一直就隱藏在我們的體驗裡面。

我們要怎樣才能心腦同步?這就是今天的主題:喚醒你的直覺。因為心腦不同步,所以你們目前感受到的直覺,要麼只是在你的心智慧量空間,要麼只在你的大腦裡面。

首先要清楚:心和大腦連在一起,才叫直覺。

我們對直覺的理解有很多問題,比如我們會對別人的某句話瞬間有了某種反應;或者見了某個人,瞬間想到了一些事情。其實那都未必是真的,你如何能夠保證你感覺到的資訊是來自於你自己呢?

你用大腦的松果體感受這個世界,松果體是創造你生命全部旅程的起點,它只負責一個功能:造相。但它卻不會研究“好/壞”、“真/假”的問題。

大腦卻並非決定了全部,松果體就是個工具,生命之花也只是個規律,工具和規律不需要對你自己的生命負責。所以,千萬不能把自己的松果體成得相當成真實。

心,才能告訴你——對你而言,什麼才是好/壞,真/假,正確/錯誤。

誰能對你自己的人生負責?不是你的大腦和松果體。真正掌控你之生命的,是那個更大的自己。因此,是你自己對自己負責,而這個“自己”在你的心裡,不在腦子裡。

為什麼要心腦同步?

大腦(松果體)負責製造諸相,心來告訴你何者為真。兩者結合在一起,你才能感知到真正的直覺。

大腦所接收的資訊很亂,大部分是我們被教育和自己學習的內容。就像是一個工具箱或者是垃圾桶。這些東西往往搞得我們無所適從,所以關鍵時候就得聽心的。每個人都本自具足,任何問題的答案都在內心深處,根本無需外找。如果大腦的判斷和結論服從心的意志,那肯定就是對的。所有的真相和真理都在每個人的心中,能不能找出來就看個人造化了,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良知,這種起碼的東西,對於有些人來說仍是不知不覺。

跟著感覺走,實際上就是跟著直覺走。直接來於潛意識,更理性,更準確,更本能。

你評斷為正面或負面的每件事,都是你。你或許可以透過感知到他人的偽善、猶豫不決或表裡不一,來察覺到自己的盲點。

若你因他人的問題而有所感觸,相同的情況可能會以不同形式存在於你身上。

你有沒有發現,人生中很多精彩的決定,深刻的轉折,都來自一次突如其來的“靈感”或“衝動”。

你捕捉到了它,跟隨著它——可能是遇見了一個人,更換了居住或工作的場合,或者開始對某事興趣盎然。而後,你的生活中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轉變。

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卻又覺得神秘莫測得“直覺”。直覺,到底是什麼?

用一個形象的比喻,直覺就是內心的GPS系統。它隨時隨地,自動地向你發出通知,甚至不需要專門的技巧,你只需要聆聽、行動。

直覺是人類採取行動的基礎之一。而人類還有其他型別的動機——

身體性的。比如飢餓、寒冷、疼痛促使人採取應對行為。

情緒性的。比如憤怒時呵斥他人,悲傷時閉門哭泣;還包括為了追求快樂和感官刺激去消遣和娛樂。

理性的。經過周密的考慮,反覆權衡利弊才做出的決策。

人們往往認為理性是人類的最偉大特質,是人類做出決策的最佳依據。因為理性可以克服身體的貪婪和惰性、克服情緒的多變和短視。

但是過度的理性也是一種病,因為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儘管你可以絞盡腦汁制定計劃和應對策略,卻真的無法全盤算出充滿變數的人生,也難以觸及這世界更深層的真相。

直覺,是化解過度理性的良藥。因為直覺可以直接觸達真相,而不必經過繁複的推理。

直覺是屬於心的能力,是心的感應。這個心,並不是心臟,而是位於心臟附近的“靈魂之家”,是你直接與靈魂相連的地方。靈魂的聲音,就是透過直覺來傳達。你的靈魂知道你的一切秘密,知道你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每當直覺與你相遇,你一定會感覺到“開心”的感覺——心被開啟,豁然開朗,伴隨著絲毫沒有懷疑的喜悅和明澈。我們用一些詞來近似地描述這個瞬間,比如:“心花怒放”、“心潮澎湃”、“怦然心動”...

這的確是每個人都有過的經歷,關鍵是你是否察覺到它,重視並信任它。否則只是一句“別亂想”,便可以讓它消失地了無蹤跡。許多人只願意相信大腦,不再相信心的感覺,他就封閉了自己寶貴的直覺能力。

為什麼女人的直覺更靈敏?

對許多男人來說,女人的直覺顯得非常“可怕”。

因為理性無法理解這種“直接覺知真相”的力量。某種意義上,直覺的確是超越理性的。這裡有一個比例上的事實——

身體方面,男強女弱;

情緒方面,女強男弱;

理性方面,男強女弱;

直覺方面,女強男弱。

男女兩種性別,就是如此有趣地分享著人類的四種基本能力。

這個世界顯得過於理性,因為它由男人來主導的時間太過漫長,而這期間,對女性又進行著持續的打壓。

最為理想的狀態,是直覺與理性之間的平衡。象徵著男與女之間的平衡,當兩者相結合時,能讓這個世界煥然一新。

因為我們內在的本質,一直是創造,平和,喜悅,愛,以及合一。理性的頭腦經常無法認識這一點,而直覺能夠觸及到它,卻常常在現實中舉步維艱。

當直覺與理效能夠通力合作,彼此互補。人類就向著真正的合一邁進了一大步。

真正的知識,是要知道一個人無知的程度。

傻瓜認為自己是明智的,而聰明人則認為自己是個傻瓜。

認知能力決定了做正確的事,這比正確地做事要重要100倍。

有什麼非常重要卻總被人忽視的底層能力?

認知力。

我們在面對任何問題——無論對外面的世界,還是內心的世界——都能避免常見的認知偏差。

瞭解當下,認清趨勢,活在真實中,也會少一些焦慮,多一些淡定。

如何不對世界感到無知?

所謂認知力,無非就是對世界萬物的判斷,你的判斷越接近事實,你的認知力就越高。

大部分人的智力、能力都相差無幾,但出到社會後的幾年內,發展往往大相徑庭,其中除了機遇的因素,認知能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很多事情,真的沒我們想得那麼簡單,多一分尊重,不要老是自以為什麼都懂。

倘若總是覺得自己很厲害、別人很糟糕,那其實是忽視了自己的缺失和薄弱,永遠不可能有提高的可能。

一個人的病什麼時候最難好?在他不覺得自己有病的時候。

一個人什麼時候最難提升自我?當他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好的時候。

不是人生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人生。

生是無數次選擇的結果,選擇的好壞直接造成了今天我們的現狀。

而大部分的選擇,都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只能靠我們的認知能力去判斷。

認知半徑決定了一個人能力的大小。

人太焦慮是一種病,但有危機感很正常,下面就來說說人都要面對的十面埋伏:

第1面 一聽到爆炸性的事情,就迅速採取行動措施。

接到詐騙電話,對方告知綁架了自己的親人,要求贖金。因為過分擔憂急迫,立即匯款,造成損失。不要怕不要慌,這都不是事兒,是事兒就一會兒。

第2面 替某件“壞事”找出一個簡單清楚的元兇。

將新近發生的疫情簡單地歸罪於某個國家、某個機構;卻沒深思自己所在國家的防疫措施是否得當,是否有效。不要只看表面現象,往往此地無銀三百兩!

第3面 喜歡用簡單的概念,解釋複雜的問題。

認為“自由市場”更好,因此堅決反對上級干預經濟市場。

不要輕信專家在自己不熟悉領域的觀點;不要相信統計數字可以完全的代表事實;更不要相信任何單一導向的解決方案能一勞永逸。我們平頭百姓看到的永遠只是區域性和個別現象。

第4面 認為存在某種“固有特質”,決定了人、團體、國家或文化的命運。未來因此而無法被改變。

認為非洲的貧困無法改變。然而在過去的60年間,非洲快速發展,在教育、衛生方面進步速度超過歐洲的瑞典。

緩慢的變化也是變化,尤其要留意每天都緩慢進步的事物,在時間的累計下,將產生巨大的飛躍。另外要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視野和認知。每天進步一點點,哪怕一丁丁點兒。

第5面 人會下意識地對事物進行分類與概括。

社會普遍認為女人負責家中事務,應更精於廚藝;而男人的工作能力則更強一些。

質疑這些約定俗成的分類和標籤。這可以從尋找某個標籤群體內的“另類者”,以及跨越群體,發現“相同者”開始,逐漸化解頑固的標籤分類觀念。

當我們走出以偏概全的概括習性,就會發現:即使某個分類標籤適合於多數人(51%),卻仍可能對49%的人不適用;而且某些標籤下容易被記住的例子,卻不一定能代表其所在的群體。任何人站出來都會面對,至少有一半的人不喜歡。當然你面對的人越多,反對的面兒也會越廣闊。

有資料顯示:全球失學女孩超1.3億。但是,你知道全球女孩就讀小學的比例是多少嗎?答案是90%。

針對某一個問題,要重視其所佔整體的比例。任何一個統計數字,都需要放在相應的環境下考量。而不是急於得出結論,否則就一頭栽進了“被設定的輿論導向”。具體問題具體對待,見招拆招。

第7面 基於本能,容易受到外在和情緒的渲染,從而對恐懼的事物無法進行正確判斷。

認為需要採取軍事措施應對恐怖襲擊。然而根據2016年的資料,因恐怖襲擊而喪生的人數,僅佔意外死亡人數的0.05%。

恐懼讓人們無法集中注意力,忽略資料和大的趨勢,從而變得短視。應該冷靜思考,評估風險,而非被恐懼的情緒所淹沒。

“風險=危險 X 遭遇”,風險是一個期望值,你不只要關注風險的大小,更重要的是發生的可能性和自己能不能承受損失。世界之所以精彩就在於無常,所以恐懼必須放棄,因為他一無是處。

第8面 預計事件持續以線性方式演進

認為地球人口將不斷增加。但科學家估計2075年人口將達到極限110億,此後並不會繼續增加。

資料不僅僅以線性方式成長(指數型、S型、滑梯型等),我們看到的可能只是資料中的某一段,不應該直接下判斷。理論就是理論,實際就是實際,雖然不能說理論是扯淡,但實際情況總是讓我們深感意外。

第9面 傾向於留意壞訊息,而非好事情

認為地球深受迫害,全球暖化和臭氧層空洞問題嚴重。實際上,臭氧層破壞的用量逐漸減少,在這方面,世界正在不斷變好。

但要記住著更多的負面新聞不意味著壞事在增加,世界上每時每刻正在發生的"好事"大多不會成為新聞。世界只會越來越好,但是你不相信我也沒辦法。

第10面 傾向於把事物分成兩類,中間似乎有一道鴻溝,毫不相連。

認為發達國家的人們生活都很好,而發展中國家人們的生活一定有待提升。

而且在談論某一類事物的時候,不管比較平均情況還是極端情況,都要謹慎。因為,真實世界並非斷然二分,多數人、多數情況多落於中間。

你可以試著從身處的環境移開,去關注更大的圖景,要知道:自己熟悉的不過是滄海一粟。所有非黑即白二元觀點者都是不可理喻者,不如敬而遠之。

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心理學:離婚後,最聰明的相處方式是:不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