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時光就是這樣,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會發現它怎麼跑的這麼快呢?時光快是快,可是總會留下些什麼卻讓人回味,這其中苦樂沉積與轉化,自是有不同滋味。

過年,就是這其中一味。

小時候,因兄弟多,父母照顧不過來,我就生活在姥爺姥姥家,甚至姓氏也跟母姓了。姥爺家位於山西省太行山深處的一個鄉鎮,因處於山區,雖是鄉鎮,規模也不大,一條起伏彎延的土路貫穿了整個鄉鎮,鄉名即為村名。這條土路我們稱為街,小時候感覺街很長,居民基本都在這條街的兩側,散落或疏或密,隨意安居。只是村裡地形高低有落差,有上有下,有北有南。姥姥家,就在街東坡下的一角,兩家共擁一院,交錯而居。

過年,自然從農曆二十三開始,記灶,是統一的風俗,只是在我記憶中,這個環節很簡單,姥姥在灶王爺前燒香擺供品,幾根芝麻糖,為的是上天言好事,或者是無事粘住灶官的嘴,以免糊亂說話而已。

二十四,掃房子,這是髒活累活。當地村裡基本是兩層民居,上層儲糧放物,下層住人。住人的一層頂棚是要用報低糊一層的,炕的一週也要粘上專用的牆紙,還有牆上的畫也要換下,牆角旮拉都要打掃乾淨。所以屋裡東西統統搬到院子裡,拆了舊紙棚,撕掉舊牆紙,舊中堂掛畫等,粘上新紙,貼上新畫,室內立馬煥然變樣。中堂大都是毛主席像,我最感興趣的是多扇條幅畫,那些大都是上有畫下有字,就如大的連環畫,有海瑞罷官,岳家將的八大錘,或花鳥魚蟲,有的還會找學校的老師畫副老虎貼牆上,所以年後串親戚時,我總喜歡看各家的畫,新奇而享受。

二十五磨豆腐。磨豆腐常常是好幾家搭夥進行。那時山村冬季菜少,豆腐是家家都要準備的。俗話說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這裡點豆腐的滷水很特殊,是用酸萊缸裡的水作滷點的,但也能成功。點出的豆腐比現在吃的要硬。豆腐壓好,切塊,泡在水缸裡,不時換水,可以放兩個多月。磨豆腐小孩參與的少,頂多就是會弄碗豆花去去饞,最後做完豆腐後鐵鍋底會有一層像鍋巴的東西,只是它含水多,是鬆軟的,捨不得扔掉,也都剷起來幾家分分,或炒或拌給吃掉,但那滋味真不怎麼好吃。

二十六,去割肉。因為姥姥不吃葷腥,我印象中也就沒記得怎麼割肉,怎麼做肉食的準備。後來姨父倒插門到姥姥家後,才置辦了一套鍋碗瓢勺,一年用的很少,還是嚴格分開使用的,這也導致養成我從小不愛吃肉的飲食習慣。

二十七,蒸饃饃。這是對我印象較深的,因為這種風俗隨著條件好轉,變化較大甚至消失了。那時因為條件差,白麵少,村裡蒸饃饃也大都是黃饃。前一天各家都會用玉米麵為主要材料,和幾大盆,等發一夜後第二天開蒸。說是蒸饃,其實是用一個直徑一米多的大鐵鏊,上有個大鐵盤作蓋,上面燒柴,下面置炭,中間放食物,上下齊烤而製成麵餅。麵餅像現在的燒餅,因玉米麵韌性差,都是用一個圓形模具做出來的,模具上有各種圖案:鹿,福,喜,壽等。這種玉米餅剛烤出來的時候,如果糧食配比合適,味道還是不錯的,但是一放涼,可就費牙了,再放久了,堅如磚石。我小時候常用錘子把這餅砸成小塊裝口袋裡當零食,吃的時候先含在嘴裡,慢慢泡軟才能咀嚼下嚥。有的人家為不讓這麼硬,總往裡加點其他雜糧面,雖不用錘砸了,可是卻不甜了。這種餅做主食吃時是要上鍋餾的,彈性十足,也頗磨牙。除此之外,走親戚時,這種餅也是你來我往的禮品。因此,每家每戶都會有不同樣式不同口味的這種餅。這種餅現在早已不做,就是那麼多做民俗的,我也沒再見過。只記得做這種餅叫“拓橢”。

三十,除夕。我只記得當地最有特色的是“堆年火”。每家每戶都會在院裡或門口進行。大人們準備好柴火,有粗有細,並從遠處的山裡砍來側柏枝(當時當地柏樹少)放到柴堆之上,只等初一早上一早起來點著,也稱“燒旺火”。寓意可能一為驅邪。二為生活興旺吧?至於守歲什麼的,因為是山區,歲寒隆冬,天氣寒冷,又沒有電視,書籍,生活條件也不好,當時當景,也只能早早的睡覺了。不像現在有電視,電腦,手機,食物又多,稍一高興,就半夜了。所以現在啊,交通工具的發展讓遙遠不再是遙遠,電子通訊的發展,讓時間更加易逝。

初一,燃年火,放鞭炮,穿新衣,拜新年。在點燃年火後,孩子們就著年火,放鞭炮是最開心的,多多少少,孩子們都有幾樣花炮或幾掛小鞭,花炮幾個就放完了,但是小鞭炮會被拆成一個一個的扔著放,我最喜愛的瀏陽小鞭炮,炮焾兒燃燒均勻,威力也不嚇人,不像大雷炮或後來的電光炮,都燃燒太“急躥”,容易炸著手。一點一扔,在空曠的田野中響聲輕脆悠遠,很是過癮。自家鞭炮放過後,街上也有很多小孩子跑著去拾炮,那時這也是一種快樂吧!新衣服自然也是孩子的必備品,從頭到腳都是新的,早飯是一年難見的白米飯,美美的吃飽了,這一天可以自由自在的玩,極少有大人的呵斥,即便是放炮時在衣服上留下“光榮的痕跡”。大街上,一下子熱鬧起來,串門拜年,其樂融融。

初二,開啟走親戚模式。我所在的鄉鎮,下面有十幾個自然村,方圓幾十公里。走親戚,好多是要去外村的。那時沒汽車,腳踏車都沒有,有也騎不了,因為山路崎嶇。串親戚,都是步行,步行十幾,幾十裡去相互走動下,互相用作禮物的也就是些水果罐頭,掛麵,餅乾類的,加上自家做的“饃饃”,也算是禮尚往來,相互拜望吧。孩子們有喜歡走親戚的,雖然步行是稍苦,可山裡孩子也習慣走路,能有好吃的,並掙幾毛壓歲錢,也算是孩子眼中的紅火年啊!

說的這些都是七十年代的事情了,後來我離開這個山村回到父母身邊,再過年就又是一種風俗。日子在一點點變化,生活條件也在一點點改善,昔日的住房今天仍在,姨姨,姨父還住著。只是房子邊上修了條柏油路,新路兩旁就多了些新的住戶。曾經的大街已成了小巷,村子變大了,有些習俗已隨歲月而去,留在那個時代過來人的記憶裡。但不管怎樣,過年,仍然是中國最隆重的儀式,是匯聚親情最濃的時刻。

9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我愛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