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成年人的崩潰不是重壓下的情感爆發,

而是拼得遍體鱗傷依舊輸給了現實。

當你再一次被現實撞得頭破血流的時候,

你應該,審視過往,重塑自我,涅槃重生,

在下一秒,遇見更好的自己。

01 認清自己

人生百年,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揮霍。在路上,見識世界;在途中,認清自己。

尼采在《道德的系譜》前言中說:

“我們無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們不明白自己,我們搞不清楚自己,我們的永恆判詞是:‘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對於我們自己,我們不是‘知者’……”

古希臘德爾菲神廟門楣上鐫刻著這樣一句神諭——“人啊!認識你自己。”

蘇格拉底特別喜歡用這句話來教育他的學生。

《天道》中丁元英說了句“鬼話”:

“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你知道你,那你就不是你。”

當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沒有開悟時,只知道我就是我,自然,如來。

有朝一日,見心明性,看清了自己的習性,懂得了由來、歸去……跳出本我,超越自我,站在更高的維度審視自己,我們就會刻意塑造自己。如此,你就不再是“自然”的你了,而是 “改造”過的自己。

全面看自己,是為了認清自己,對自己有一個完整客觀的認識。能看到多少,取決於我們所處的環境、位置、知識、閱歷、思維、格局等。

我們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時,是一個可塑造、充滿無限可能的人。

當我們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時,就不再是那個有無限可能的人,而是一個有明確方向的和目標追求的人。

世事紛紛擾擾,人最容易被慾望矇蔽雙眼,失去理智,最終迷失方向。

人生最大的智慧,是能夠在紛雜的塵世中,認清自己。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被譽為“人生的三大終極問題”。古往今來,苦苦求索者前仆後繼。

相對於哲學領域的“三大終極問題”,操作層面更容易實現的是“靈魂三問” ,即:“我想做什麼?我能做什麼?我做了什麼?”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孟子•離婁上》說: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夠自知的人是清醒的人,是更富有智慧的人。

行動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就應該反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不能認清自己,就找不到問題之所在,“自救”更是痴人說夢。

認清自己的關鍵在於反思,本質是喚醒靈魂,讓主體意識覺醒,滿足靈魂深處的需求,最終實現真正的知行合一。

02 遵從興趣

愛因斯坦說:

“對於一切來說,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

黑格爾說:

“一個深廣的心靈總是把興趣的領域推廣到無數事物上去”

歌德說:

“哪裡沒有興趣,哪裡就沒有記憶。”

古今中外,四海八荒,關於興趣的名言警句不勝列舉,興趣成就的大咖巨擘更是燦若繁星。

因為:任何一種興趣都包含天性中帶傾向性的呼聲,更蘊含著處於原始狀態中的天才之光。

興趣使人快樂、激進甚至瘋狂,運用興趣、挖掘潛能、啟迪智慧,也許,下一個改變世界的就是你!

“我想做什麼”,謂之興趣;“我能做什麼”是以“我想做什麼”為核心的賦能和充電,謂之能力;“我做了什麼”則是為“我想做什麼”而付出的奮鬥過程,謂之實踐。

現實生活中,能力不足以維繫興趣,實踐與興趣割裂,從事著與本心毫無關聯甚至格格不入的勞作,以維持生計者不在少數。

現實和理想被衝擊和逆襲時,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被現實擊倒,另一種是理想的延期履行。

偉大事業的第一步是遵從興趣,興趣的優先等級是最高級別的存在。

興趣本身沒有功利性,卻給我們帶來很多價值的啟示。

興趣是催化劑,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

人的精力不是無限的,不能均衡投放,而要聚焦於自己的興趣領域。

姚明說:

“最重要的就是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跟著興趣走。”

興趣是具有濃厚情感的志趣活動,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獲得知識,並創造性地完成當前的活動。

興趣不只是對事物表面的關心,更是獲得相關知識、參與興趣活動而使人體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情緒上的愉悅。

客觀分析,冷靜思考,理性規劃,以興趣為師,統籌生活、學習和職業規劃,用當下的方向維繫生計,讓興趣成為“詩和遠方”。

至少,做喜歡的事情會讓自己更加專注,也更容易獲得幸福感和成就感。

03 專注於心

再熟悉的路,不去走,也有陌生的感受。

很多時候,不是生活欺騙了我們,而是我們誤解了命運。專注於自己的內心,聽從內心的召喚,才能把人生看得更清楚,從而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天地。

心是什麼?就是“想做的事情”,很純粹、很樸實、很持久、很強大,是興趣的最高附加值產品,為之而謀劃、經營就是最合理、最完善的人生產業佈局。

“一事專注,便是動人;一生堅守,便是深邃。

專注於心,執著於行,心守一事,專注一生。

當一件事成為你生命中心甘情願的必須,你就能忍受寂寞和艱辛。抱定這樣的態度,不管做任何事,在任何領域,都會成為真正的佼佼者,名副其實的高手、專家,乃至大師。

道理簡單,但真正做到,也並非易事。無處不在的各種誘惑很容易讓我們忘了來路,眼前一時的得失也能輕易左右我們的思想。

靜得下心、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獨,坐得了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既要忍受枯燥無味的重複,又要時時刻刻懂得聚焦,不懈地努力,不斷地堅持。

只有這樣,產出的成果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和風雨的洗禮,收穫一生的平安和精神的富足。

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當我們被現實撞得頭破血流,堅守得精疲力竭、實在想放棄的時候,應該問問我們的心:“讓我再堅持最後5分鐘,好嗎?”

04 接納已然

人生如戲,但沒有彩排,每一場都是現場直播。接納已經發生的,學會運用反思,才能變成更優秀的人。

莎士比亞說:

“凡是過去,皆為序曲。”

已經發生的事,只能接受,甚至臣服。這些事情,無關對錯,都是當時所處的環境、掌控的資源、知識的儲備等客觀條件下的選擇,只要遵循本心,就無需掛懷,唯有堅持。

所經歷的、所沉澱的,都將成為人生的財富、預約未來的掛號單。

已經過去的,別再遺憾;如今留下的,要更加珍惜;希冀到來的,要深謀遠慮。

接納當下,不是隨波逐流,是勇於面對已然的現實,並不斷地反思、總結、充電,極賦耐心去一點一點改變。

接納既不是認同與跟隨,也不是否定和抗拒,而是願意積極地面對,允許發生與變化,更是一種無常的醒來和高貴的覺悟。

人生諸事,無不是:遇見——接納——面對——超越的過程,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最優解。

接納不等於懦弱,抗拒也未必是剛強,心苦,是因為不願意接受事實。

時間只有一個方向,我們無法回頭,也無意回去,錯過的和已經過去的都不必重複。

生命來來往往,來日並不方長。放下,才能接納;接納,才有新的力量。

接納當下,就能放下羈絆;接納已然,就能輕裝上陣;接納差異,才能走得更遠。

05 不妒他人

嫉妒是與別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別人而產生羞愧、憤怒、怨恨等複雜的情緒狀態,其本質是對自己無能的主觀憤慨。

嫉妒是一把雙刃劍,適當的嫉妒可以激勵鬥志;嫉妒心太重,則容易產生焦慮、恐慌、急躁等不良情緒。

強者控制情緒,弱者被情緒所控制。

《三國演義》中,周瑜雄姿英發,才氣俱佳,卻也器量狹小、嫉賢妒能。滿眼只有諸葛亮超越自己的不甘,屢屢欲致其於死地,卻都計遜一籌,偷雞不成蝕把米。

當諸葛亮憑藉自己的才智活下來時,周瑜氣急攻心,含淚而逝,留下了一個天才的唏噓:“既生瑜,何生亮?”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需要全面客觀地看待自身的優缺點。拿自己的缺點去和別人的優點作比較,除了徒增煩惱外並無它用。

嫉妒是源於競爭的功利性計較。嫉妒發生的可能、與時間空間的距離成反比。

嫉妒定律告訴我們:

“人們嫉妒的往往不是陌生人的飛黃騰達,而是身邊的人飛黃騰達。”

看到身邊人取得成就時,萌生更加努力的勁頭,激勵自己有朝一日比肩心中的榜樣,才是良性競爭。

相反,如果改變的目標是針對競爭者本身,而不是自身的不足,則不但傷人,更傷已。

寶馬公司百年慶典的時候,賓士公司送予寶馬公司的廣告語是:“感謝你100年來的競爭,沒有你的前面30年,我感到很無聊”。

肯德基與麥當勞,從來不互相謾罵,雙雙成為世界500強;賓士與寶馬,從來不相互詆譭,甚至給奧迪留了一席之地,成就了豪華車陣營的“BBA”格局。

用詆譭別人維護自己,到頭來,傷的是自己。

《黃帝內經》說:

“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

無論哪種情緒過了頭,都會累及臟器,乏其精神。

精神狀態的好壞,決定自己每天的愉悅值;愉悅值的大小,與人生成就感、幸福感正向關聯。

任何沮喪和糾結,只有始作俑作自行開解,引領出醒悟的苗頭,精心灌溉,助推成長,讓心釋懷,讓精神振奮,去追上行為的腳步。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那是付出了努力、忍受了孤獨和寂寞、不抱怨不訴苦的時光,那是說起時,連自己都能被感動的日子。

華麗的跌倒,勝過無謂的徘徊。

智者無惑,仁者無憂,勇者無畏,行者無疆!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既然你的愛不能全部給我,我只能選擇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