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羈絆,大概是這人世間最深的情感連線了。很多人喜歡誇讚母親的偉大,因為裡面充滿了自我的犧牲。
人世很多事情無法兩全,在最關鍵的節點上,你的心是偏向哪邊的,你是如何做取捨的,最能深刻地反映出,在你的內心深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對於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來說,比起兒女,她更愛自己,更希望成全自己的一生。所以,當她面臨選擇的時候,兒女就不可避免地被忽略了。
黃素瓊總是在女兒最需要她的時候,要麼離她而去,要麼嫌棄至極。張愛玲成名後,一改往日生活的困窘,相反的,她依靠著自己的作品,收入頗豐。
這個時候,張愛玲開始鉚足勁兒還母親的錢,這個時候的黃素瓊已經不再年輕,她在國外兜兜轉轉,始終沒有尋到自己的歸處。
而女人的還錢行為,讓她大驚失色,在她看來,女兒這是要和她斷絕關係。而母親的眼淚,絲毫沒有換得張愛玲的同情。
親情已冷,再想捂熱,已經毫無波動。
做母親,便意味著犧牲結婚生子,對於我們來說,就像是到了該吃飯的時候,便要肚子餓一樣。我們因為愛情走入婚姻,又因為生育下一代是職責範圍之內的事情,所以,一切都按部就班。
然而,我們很少考慮到,婚姻有時候會成了遠方夢想的牽絆,而做母親,就意味著犧牲。
只是,對於女人來說,如果婚姻幸福,或者自己願意為了孩子而放棄曾經天花亂墜夢想的話,這種犧牲便不是讓人感覺難以接受的。
黃素瓊是一個婚姻不幸的女人,雖然她生在舊式家庭,但心存著要做新女性的願望,所以,她便與那個納妾、吸鴉片的丈夫張廷重無可避免地產生矛盾。
黃素瓊與張廷重是兩個極端,一個費盡心力,追求新思想,新生活;而另一個,卻任自己在已經破舊的,甚至腐爛的原地醉心夢死。
夫妻二人婚姻不睦,卻並沒有妨礙張愛玲與張子靜一對姐弟的相繼出生。
張愛玲從小便在沒有愛的家庭中成長著,父親離不開鴉片,終日裡吞雲吐霧,母親熱衷於打扮,沒完沒了地做衣服。
兩個人終日裡總是爭吵,這實在不是一個幸福的家庭。
對於黃素瓊來說,一雙兒女並不是自己的慰藉,相反的,更像是一種拖累。在她看來,這個家如同泥沼一般,她不希望自己最終被淹沒在這一片死寂之中。
在張愛玲4歲那年,黃素瓊執意出國,在兒女最需要母愛的時候,對她來說,最重要的是逃離這個樊籠。
絲毫沒有顧及兩個年幼的孩子,在沒有母親關懷的泥沼中,如何生存。
成年後的張愛玲,對母親的選擇似乎又是能理解的。她稱讚過母親,是“踏著這雙三寸金蓮橫跨兩個時代”的有魅力的女性。
而這種稱讚,似乎與稱讚其他有新女性並沒有什麼不同,沒有絲毫的溫情。
對於女人來說,追求自己的幸福,想要掙脫人生的桎梏,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然而,若這個女人已經是一位母親,那麼當她再做出人生選擇的時候,孩子便是她不得不重點考慮的要素。
雖然我們鼓勵女性獨立,但不可否認的是,母親仍然是犧牲的代名詞。
當女人有了孩子,她便不再是一個自由的女人。也許,世界對於女人來說很大,但是對於還未長大的孩子來說,母親是他的整體世界。
對於女人來說,結婚後不應該完全失去自己,整日裡只轉著一個家的大小轉圈。然而,也不能完全放飛自我,把自己完全當成一個單身無牽無掛的人。
親情冷了,很難再暖回來黃素瓊回國後,便與丈夫離婚了,兩個孩子都歸了丈夫。
張愛玲跟著父親的生活並不幸福,她作品中,很多腐朽的遺少形象,都是由父親衍生出來的。
張愛玲嚮往與母親一起生活,在她看來,母親裡一切新式生活的模樣,都讓她感覺母親那裡是自己的庇護所。所以,當她從父親那裡逃出來後,便直奔了母親那裡。
最初,母親是喜歡女兒的聰明伶俐的,她甚至為她的聰明與才氣感覺驕傲。但是,母女兩人最終生活到一起時,這種遠觀的美好一下子被打破了。
黃素瓊發現,這個女兒極笨,她不會煮飯,也不會用肥皂粉洗衣服,點燈後不記得拉窗簾,甚至不會補襪子。
她越對女兒失望,說出的話便越是涼薄,她曾直白地說:
“我懊悔從前小心看護你的傷寒症,我寧願看你死,不願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
還有一次,看到張愛玲嘔吐,她冷冷地說:
“反下你活著就是害人,像你這樣只能讓你自生自滅。”
人在生氣、惱怒,或者生活並不幸福的時候,會容易控制不住自己,口出傷人的言語。也許,對於說話的人來說,這只是一種發洩。
然而,傷人的話,就像是深入到木板上的釘子,哪怕是把釘子拔出來,木板也不能恢復如初了。
與張愛玲生活的那段時間,黃素瓊的生活並不富裕。甚至,她出國的時候,都要拉著一箱子古董去變賣,以此來獲得自己的生活費用。
張愛玲的到來,使黃素瓊的日子過得更緊巴,而且,因為張愛玲的存在,她又被困在了原地一動不能動。
曾經與父親一起生活的時候,她害怕找父親要鋼琴老師的薪水,現在與母親一起生活的時候,又害怕向母親要公共汽車錢。
她寧可繞半個城去上學,甚至,在母親家裡打碎了茶杯,她都要花錢配上一個。
與母親生活的日子裡,她能清清楚楚地感受到這個女人對自己的嫌棄。而且,她認定,母親之所以這樣嫌她,還不是因為錢。
所以,成名後的她,便拼命地還母親錢,似乎,是不願意欠她一絲一毫。
寫在最後:
一個人的心,一定是慢慢冷下來的。這不只用於愛情,也用於親情。
就像張愛玲對母親的依戀之情一樣,八歲的時候,得知母親要回家,一向懂事的她突然吵鬧起來。
她執意要穿紅色的小襖,因為那是她最喜歡的,她想讓母親也喜歡。
但是,母親也瞥了一眼,便不以為然地嫌棄,問道怎麼給她穿這麼小的衣服。
待到慢慢長大,她便更清楚地看到了母親的嫌棄,以及自己是一個包袱的感覺。
母親的眼裡,只有她的未來,而這個未來裡,她只是一個累贅。
《張愛玲傳》裡,寫透了一個女人的掏空自己的真情,以及那些華麗而蒼涼的才華。讀這本書時,你總能在某一瞬間,與這個已經離開世界的芳魂產生共鳴。
人生一世,希望你可以被某個人,溫柔地相待。
看書中的故事,品自己的人生,【關注】我,帶你看更多人情冷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