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成年人的世界裡,快樂是奢侈的,不快樂才是常態。

或許這樣說有些過於頹喪,但據我觀察,確實大部分人都是如此,而且不分性別、年齡、職業、性格。哪怕有些沒心沒肺嘻嘻哈哈的朋友,經常在串攤上幾杯酒之後就開始吐露生活的不快,而且經常他們對生活的抱怨會超乎你的想象。

所以當一個人感到不快樂的時候,至少不應該感覺自己是被世界遺棄的另類,因為全世界絕大部分人都不會比他快樂多少,他不是一個人在和不快樂戰鬥。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就聯想起《大話西遊》裡至尊寶那痛苦的表情。這部電影多年來反覆看了不下十遍。我斷定那一幕並不是緊箍咒帶來的疼痛,而是至尊寶內心對紫霞愛而不能的憤怒。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傳言這句話出自王小波,但我在他的文集裡沒有留意到這句,這不重要。越是在某些刻骨銘心的痛苦場景中,越能被這句話擊中。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比較深刻的痛楚,大多是出於迫切想要改變某個不滿意的現狀卻不可得。

許多哲學家認為精神上的痛苦和慾望是相互依存的,有慾望,就會有痛苦的可能,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感受到痛苦。所以使自己具備滿足慾望的能力便是消除痛苦達到快樂的關鍵。

比如盧梭在《愛彌兒》中有類似的闡述:

“所有痛苦的感覺都與擺脫痛苦的願望密不可分,所有快樂的觀念都是與享受快樂的願望分不開。所以,所有願望全都意味著一種需求,而所有的需求都是痛苦的。因此,我們的痛苦正是產生於我的願望和能力的不相稱。一個有感覺的人,在他的能力擴大到了他的願望的時候,就將變作一個完完全全快樂的人了。”

從某些特定的痛苦與快樂點來說,確實如此。但是人終究是不可能如此完完全全快樂的,因為人會不斷產生新的願望。一個人的能力再大也不可能足以支撐他的所有願望得到滿足。

如果不加以控制,可以說人的慾望是無限的。因此,消除痛苦的另一個方向便是控制自己的慾望,本質上是控制內心,佛學的修禪便是這個道理吧。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裡,表示不認同幽閉型小說中對世界本質是不幸的闡述,至少生活不是不可突破的牢籠,他認為: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無能。舉例來說,對數學家來說,只要他能證明費爾馬定理,就可以獲得全球數學家的崇敬,自己也可以得到極大的快感,問題在於你證不出來。物理學家發明了常溫核聚變的方法,也可馬上體驗幸福的感覺,但你也發明不出來。由此就得出這樣的結論,要努力去做事,拼命地想問題,這才是自己的救星。

“要努力去做事,拼命地想問題,這才是自己的救星。”這也是我們創造快樂的方式。當你沉溺於對不滿現狀的痛苦中時候,何不努力去做點能改變的事,也唯有努力做事,拼命想問題才能改變現狀。並且經常當我們努力去做,去改善的時候,哪怕還未達到想要的結果,只是感到那改善的趨勢,就會有不小的快感。

紅塵之下,人們應當清楚自己內心真正的追求,努力付出行動去實現,並且能夠接受在過程中的大部分時間是單調的、艱辛的,達到靜謐的和諧,你只是有些隱忍,痛而不傷,苦而不悶。在達到目標後,就會快樂與幸福。

9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陳柳明袒露談了九年的男友領證前分手,戀愛時間越長越難結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