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匆匆如白駒過隙,爭不過朝夕又念著往昔,偷走了父母頭上的青絲卻留下了白髮。感覺上一次過年還在昨天,又是一個新年到來了。
興許是因為在城市裡出生,在城市裡長大,而又不常跟母親回鄉下過年的緣故吧,總感覺過年時的年味兒越來越淡了,聽不到喧囂的鞭炮聲,就連彩色的煙花都得隔著螢幕才能看見。所以每到過年的時候,總會感覺有些惆悵,這種惆悵,關乎於時間的逝去,關乎於成長,也關乎於對過去的懷念,對未來的彷徨,和對年味兒越來越淡的一種無奈的感慨。
小時候還是挺喜歡過年的。除夕那天上午,早早起來打掃家裡,然後幫著爸爸貼對聯兒,家裡買了一大堆菜,還有三種口味的年糕,午餐是滷肉面,下午一般就看電視,晚上的時候到親戚家,十來個人坐一起圍爐,桌上有當時幾乎只有過年才能吃到的螃蟹和各種魚肉,大屁股電視裡播放著春節聯歡晚會,大家一邊吃一邊看,一邊聊天一邊笑。
大年初一或者初二的時候跟母親回泉州的鄉下老家,更早的圍爐記不得了,只記得幾年前外公家的兩層新房建成後,十幾個人坐在飯廳裡圍爐。屋外是連綿的鞭炮聲,不時有煙花在黑暗的夜空中綻放開來。母親會給我幾十塊錢讓表哥帶我去買菸花,最早是走路去的,後來是坐表哥的摩托車去的。以前農村的小路上塵土飛揚,一下雨就滿地泥濘,穿著新鞋走上去,濺了滿鞋的汙泥。後來水泥道路鋪好了,路面乾淨多了,清晨走在乾淨的水泥路上,聽著雞鳴犬吠,聞著焚燒秸稈的香味,看著遠山繚繞的雲霧,偶爾有一兩輛摩托車開過去,劃破鄉村的寧靜。
對於喜歡安靜的人而言,鄉村的生活無疑比城市更好。美中不足的是,鄉村的年過於熱鬧,以至於在半夜睡覺的時候都常常被吵醒。不過至少比城裡年味兒更濃,家家戶戶敞著大門,鄰里鄉親隨時串門泡茶嘮嗑,孩子們也常常一起玩鞭炮,不管是大孩子還是小孩子,都能玩到一塊兒去。
到後來,生活更好了,物資更充足了,年夜飯便不再是一種期盼,而只是一種形式了。最大的區別是吃的人更多了,飯桌上聊的話題也更多了。小時候收到帶著油墨味兒的紅包,能感覺到一份沉甸甸的祝福;長大後手機裡飛滿了微信紅包和qq紅包,於是過年最大的樂趣從看春晚變成了搶紅包。春晚確實越來越沒有看點了,以前每年的春晚,特別是小品,父親都要看好幾遍重播。如今的春晚變得越來越商業化了,雖說反應了一些社會現實,可老百姓們還是覺得它們不夠“現實”。
這是我學生時代的最後一個春節,感覺到時間的殘忍後,慢慢地也不再對過年充滿期待了。前陣子聽到一首歌叫《綠豆糕般的童年》,歌詞裡的童年生活,正是心中所向往的:
書香門第弄春聯
幾宵月牙彎
那山澗水潺潺
千里送嬋娟
我掌燈花田月下
為爾弄詩篇
轉身驚螢火遠
撲朔在城南 有千年
綠豆糕般的童年
青色在蔓延
松濤遊弋炊煙
消失在城南
瓜藤努力向上攀
蜻蜓飛滿天
茉莉花滿牆邊
花香溢城南 溢城南
也許,在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後,過年的年味兒也就越來越淡了。過年最大的意義就是團聚,那些漂泊在五湖四海的遊子們只有在新年的時候回家,而後又得匆匆背上行囊,離開故鄉,開始新一輪的漂泊。父母也在一年年地變老,終究是人間的面見一面少一面,就像河圖的歌曲《無以為鄉》中唱的一樣:
偶然有思念悠久
卻不願問句是否
記憶中的人和山水
能為她片刻停留
離開後幾個春秋
那念頭從無到有
難以言說的故鄉
早就不經意唱出口
終究是他鄉成故鄉,故鄉卻成了遠方。人們期盼過年,卻又不喜歡過年。時光飛逝,孩子在長大,父母也在老去。等到熱鬧過去,一切迴歸從前,卻不知下一次的重逢,還能否一大家子整整齊齊地坐在一起圍爐。
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叫作《元日》的短片,講的是古代人的過年。滿街張燈結綵,孩子們開心地跑來跑去,逛廟會,賞花燈,看煙火,那是真的年味十足。那時候沒有電子產品,也沒有車馬喧囂,人們的快樂簡簡單單。
生活條件在變好,年夜飯也越來越豐盛了。過年的意義在於常回家看看,無論走到哪兒,都不能忘了故鄉,忘了陪你長大的親人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