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打理好自己,再關懷別人。天助自助者自己要完滿快樂,自己端平這碗水 ——陳果
首卷語: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否合適,我們都會看他的三觀是否與我們匹配。按照世俗的標準就是人生觀念、價值觀念、世界觀念是否能得到雙方的認同。
而三觀也是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體現出來的,比如說我們在結交朋友、尋找伴侶都會看對方和我們的觀念是一致,如果有一方是不能認同的,那麼他們之間就不能成為朋友或者伴侶。
舉個例子,就比如說男女相親,有的男生就屬於比較“直接”,在相處得沒多久的時間裡就想著和女方發生關係,如果女方是觀念保守的那一派,後果可想而知,自然是甩了巴掌就離開了。
這個簡單的例子也可以看出,男方的觀念是比較開放派,女方就是傳統派的觀念。這兩種觀念的組合,在不夠尊重對方的情況下是走不到一起的。
所謂三觀,即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通俗來講就是一個人的生活標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三觀太正的人,他們覺得人應該按照經典、正宗、傳統、道德等大眾、書面的標準而活,稍有一點偏差就會認為人生走向了偏路。
不管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遇到這樣的人往往都覺得做事比較靠譜,同他們一起共事是非常愉快的事情,而且還非常的踏實。
但是在生活中,三觀“太正”的人長久的相處,無形之中會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壓力,和他們交朋友往往得不償失,而他們的思維也通常是這樣的: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即他們總是有一套固定的標準和規矩。
如果從心理學角度上來看,我們必須需要遠離他們,有以下幾點原因:
原因一、他們喜歡“教育”身邊的人
與三觀“太正”的人相處,你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壓抑感,若你不能按照他們的模式做,則會對你投來鄙視、指責、教育的目光,對你有諸多評價。
他們非常喜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來批判他人,自帶道德聖光,而每次在“教育”他人時,被教育的一方內心往往會產生不快。
他們規定了話應該怎麼說,應該怎麼做這件事情,人應該怎麼生活,給自己畫了一個框架,身邊的人也必須按照制定的框架生活。
所有的思想行為,也必須符合這個道德框架的限制,他們始終認為這樣做是對的,是為對方好,其實,這是一種變相的“自大”方式。
一號案例:
有位來訪者稱自己情場失意,她離婚的原因也非常簡單,丈夫實在受不了她自傲身居的性子,任何事情都必須得畫一個框架去做的侷限性。
現在她費了很多心思想要關係回到最初狀態,但思想的禁錮已經很難在觀念上做出轉變,因為她三觀已經和丈夫的思想發生了偏離。
但是,情感諮詢師卻認為,這是兩性情感中溝通出了問題。
首先,這是一種不平等的交流方式,只是一方對另一方的說教。真正的溝通和交流需要三個生活要素在裡面:
1、創意(合適的時間地點)
2、笑聲(夾雜在嚴肅談論中)
3、共處和分享。
如果忽視這些元素,一心只想著如何教導對方,糾正他人的錯誤,或者對他人嚴厲苛責,會使得他們忘記如何享受生活中的快樂。
在與人交流的時候,需要關注他們的興趣愛好,瞭解他們的生活軌跡,清楚他的脾氣底線,順其自然的和平共處。
就是說不論是兩個人或者多個人,為了某些潛在的目的,透過資訊和情感交流認知,最後達到一種共識和認同的過程。
道理能否起作用,除了自身的邏輯合理外,更重要的是情感層面的相互認同。如果雙方處於對峙或者敵對的狀態,講道理只是讓對方更屈服於另一方的話,那麼對於道理的本身而言就已經沒有什麼作用的。
原因二、給對方道德壓力感
從精神分析角度看,三觀“太正”的人存在著一定的“精神潔癖”,他們對他人有苛刻的標準,對自己有更多的標準。同時,他們會忍不住想要去改變自己身邊的人。
我們可以舉個生活中簡單的例子:就拿潔癖來說,每個人的點就不一樣。假設你在家裡收拾好一個地面的時候,家裡人在幹活的時候不小心滴上水了,然後你就擦掉並且還帶有教育口吻和家人說,要把水滴接住不要滴到地上。
就這樣的一句話,在你家人看來就是矯情,而在你看來就是你的家人沒有珍惜你的勞動成果,所以你就會從心裡指責他們。
所以,這類人他們在長輩、同事面前是彬彬有禮的,但是作為伴侶或者是為人父母者,就是一個讓人無法忍受的存在。
二號案例:
現在的年輕群體中大部分都有追星族的存在,只要別人對自己的偶像提出質疑或者是一些不認同,就會破口大罵,更嚴重的可能會大打出手。
這種無論是小孩子,還是成年人,都是完全屬於活在自己精神世界的人,都把自己禁錮在個人的觀點裡面,不接受任何外來觀點。
心理諮詢師認為,生活中這樣的現象實在是太多了,大多人總是希望自己的看法能夠得到更多人的支援,但是他們忽略了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把自己的觀點轉變為衡量群體的三觀很容易讓對方感到疲憊,從而成為一個憤怒的青年。
人們在這個地球上生存不是每件事情都要事事如意,以至到最後才發現,人類思想上的睿智並不是表現在理解了多少大道理,而是學會了包容更多的矛盾,明白去理解別人的不同,而不是所謂的自以為是,道德綁架。
就像作家莫泊桑在《羊脂球》裡提到的那個胖胖的小姐一樣,車上的每一個人都希望她能付出肉體救大家於水火之中,如果你不能陪著軍官睡覺,那就是對我們生命的踐踏,你是沒有同情心的。
而胖胖小姐這樣做了,也付出了自己救了大家,得到的是大家冠冕堂皇的道德指責和情感淡漠,而最初的原因就是因為她之前做的行業是妓女而已。
原因三、不允許別人和自己有不同
弗洛伊德在人格結構理論中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最原始的我,是最生理和物質的我,超我是道德層面上的我,而自我則是在中間調節和平衡本我和超我。
三觀“太正”的人即是超我比較強,本我比較弱,自我比較偏向超我的情況。說得再直白一點就是太過自私,偏執的人格構建而已。
一般情況下,我們會選擇去傾聽對方說了什麼話,但不會考慮背後所蘊含的真正含義,有的時候會不明就裡地認為,對方是在改變你的思維認知。
這類人的思維形式中規中矩,對自己有一套嚴格的標準,對他人行為上也會有很多標準化的要求,容易給人刻板、無聊,甚至虛假的感覺。
三觀“太正”的人,總是生活在理性之中,往往因為無法表現真實的需求而刻板沉重,同時長期的刻板生活也會加劇他們的心理扭曲,人格和世界觀也會發生一些變化。
所以永遠不要和三觀“太正”的人交朋友,其根本原因在於同他們相處就是對自己身體上的能量消耗,更會在無形之中加劇你的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結語
一個人的三觀養成不是一天兩天的,每個人從出生到成年,自然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獨立思考,雖然三觀或許模糊不清,但大致輪廓早已塵埃落定,這個形成過程是潛移默化的。
饒越有句話講得很有意思:道理這個東西就像一個妓女,當天晚上她給了你安慰,可第二天起床的時候,你連她胸圍的尺寸都忘得一乾二淨。
這句話在我看來有兩層解釋,一種是什麼大道理都是狗屁,它只是讓你暫時地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或者其他方面獲得快感而已。
第二層解釋就是,什麼道理、什麼至理名言都是沒有用的,只有自己真實經歷過的體驗才能形成你自己的三觀,融化進你的血液裡和思想中。
我們並不是時代的智障兒童,好的心靈雞湯就像是人生良藥,不是幾個簡單的文字就能改寫的。它可以是一本書、一部電影、或是一段對話,可以指引我們的生活是正能量的。
所以希望大家在喝湯之前,多多思考一下,這個湯在這個階段是否能讓你咽得下去。嚥下去之後能不能給你補充營養,如果不能那就當是吃了小吃,偶爾一頓就夠了。
今日話題:
大家一起說說身邊三觀很正的人有哪些特點?
作者|心理蘇庸子
編輯|心理蘇庸子
參考資料|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