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每一箇中國人心中都有著不一樣的情愫。春節回家團圓,對許多在外的打工人都是件很重要的事兒。
今年,不少同事都選擇就地過年,不回老家。
大家之間寒暄的話語由往年的“你什麼時候回家?”也變成了“你今年回家嗎?”
我平時很少想起家,但是在這個節點,不由得重新思考起家的意義。
01家,是父母的牽掛
“天氣好的時候,我就把你的被子拿出來曬曬。”這是母親電話裡經常提起的話語。
我常年在外工作,只有逢年過節才回家待上幾天,但母親還是隔三差五會把我的被子拿出來曬曬,隨時等著我的歸來。
家,就是父母的牽掛。
曾經看過一個動畫短片《家的記憶》。
早上父母接到女兒今天要回家的電話後高興不已。
為了迎接女兒回家,他們開始各自忙碌。收拾房間、打掃衛生、買菜、做飯……和別人打電話時還不忘炫耀女兒今天要回家。
飯菜做好擺上桌後,兩個人坐在沙發上,面帶笑容,靜靜地等待著女兒。
是不是許多父母都像這樣,在知道孩子要回家的訊息後,歡欣雀躍的心情難以掩飾。
父母的愛,是等待,是牽掛。
我們漸漸長大,回家的時間卻越來越少。我們忙著工作、忙著戀愛、忙著玩耍,卻常常忘了陪著那個最牽掛我們、最需要我們陪伴的父母。
子女與父母,終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他們往往默默地關心我們,卻總難以對我們說出口 “我想你了,你回家看看吧”。
過年如果可以回家,就多花點時間陪陪父母,打打雜,嘮嘮嗑。如果不能回家,就買點禮物,打個影片電話,告訴他們,你也很想他們。
02家,是熟悉的味道
今年我因為工作原因,無法回老家過年。想到要一個人孤零零的在這個城市過年,心裡有點失落。
在老家的父母得知訊息後,怕我過年一個人沒法好好吃飯,便早早的給我郵寄過來一大堆好吃的——臘腸、炸魚、炸肉、辣椒醬和炸豆腐還有餃子餡,因為家人一定要我在過年的時候吃自家的餃子。
知道我不怎麼會做飯,收到快遞後媽媽特意影片教我如何和麵、包餃子,如何處理半成品的菜餚。
看著滿滿當當的冰箱,感受著濃濃的家的味道。
有人說,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可是美食,何嘗不是一種愛。
四時之景在不斷變幻,走過太多路程,看過太多風景,只有記憶裡家的味道是不變的。
或許是父親桌案前忙碌的身影,或許是母親廚房辛勞的背影,或許是飯桌上的閒話家常,都是我們記憶裡關於家最深的惦念。
人在異鄉,胃在故鄉。
家是朱自清筆下和爸爸一起吃火鍋的味道,
家是汪曾祺筆下故鄉讓人感到幸福的鴨蛋的味道,
家是冰心筆下母親那碗熱鬧的紅糟肉的味道。
當味道勾起記憶中的味蕾,家是我們一輩子的饞,是我們記憶中最美麗的存在,是心底最溫暖的港灣。
03家,是安定的心靈
唐代詩人白居易說:“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不管身處在何方,心靈安定即為家。
表妹是一名急診科護士,日常工作主要負責核酸採集、危重病人搶救以及靜脈輸液等工作。
她今年春節選擇留守在醫院值班,不回老家過年。
姑父姑母得知訊息後,很支援表妹的決定。他們沒有任何抱怨,只是叮囑表妹要注意安全,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表妹說,每年過年的時候都是急診科最忙的時候,即使回到家裡她也不能放心這裡的工作。
過年在醫院值班挺好的,雖然有些遺憾不能和父母一起過年,但是醫院也是她的第二個家,患者也是她的家人,和他們在一起過年更讓自己心安。
患者一句暖心的話語,一個關切的問候,一張微笑的臉龐都讓她更堅定留下來的信念。
患者的關懷,父母的體諒,內心的堅守,都讓她覺得無比心安。
像表妹一樣過年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的人員不在少數,他們都為了大家暫時放下小家,因為大家更需要他們。
家不只是我們休憩的港灣,也是我們願意為之付出的地方。即使只有微薄之力,在家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依然拼盡全力,義無反顧。
就地過年,雖然遠在他鄉不能和親人團聚,但是隻要心在一起,就是團圓。
和家人打打電話,聊聊家長裡短,嘗一嘗家鄉的味道,等到春暖花開時,便是相聚團圓日。
祝福每個人,無論你回家與否,都能感受到新年的快樂。
作者簡介:阿月兒,用文字記錄生活。